《三餐四季》撒貝寧和劉敏濤,文化素養、即興輸出的能力對比鮮明
最近,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大型美食文旅節目《三餐四季》第二季的第四期黑龍江篇中,主持人撒貝寧帶領的由演員劉敏濤和作家阿成組成的一支美食探訪小分隊,來到了有“塞外江南”美譽的牡丹江市。在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間,美食探訪小分隊在橫道河子小鎮,喝了老板娘親手做的江畔鮮魚紅湯、鏡泊湖胖頭魚湯,吃了地道的俄式風味小菜。
本來《三餐四季》節目主要介紹各地不同的美食,主持人和明星嘉賓、文化學者或美食家組成的美食探訪小分隊的作用。一方面是體驗和嘗試,為地方文旅助力,另一方面介紹美食背后的傳承故事,挖掘鮮為人知的文化內涵。小分隊成員不僅要會吃,還要會表達,尤其是要能勾起觀眾想吃的愿望。一道美食除了說好吃,還必須說清楚為什么好吃。
不過,不是所有參加《三餐四季》節目錄制的人都具備以上這些能力,通常主持人是沒有問題的,難就難在明星嘉賓和文化學者,有的人腦袋空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行,就會拖后腿。特別是明星嘉賓,習慣了演戲、唱歌都按照劇本和歌詞走,到了綜藝節目里需要自己發揮時,經常會暴露短板。與撒貝寧的滔滔不絕和游刃有余比,更是相形見絀。
以本期《三餐四季》節目為例,其中同一小分隊劉敏濤和撒貝寧兩位的表現就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觀眾的熱議。撒貝寧每吃到一種美食,都會有具體的形容詞來表達好吃,并且會適時訪問嘉賓,得到更具體和準確的答案。而劉敏濤大多數時候只會說“好吃”、“真好吃”、“真棒”,或者干脆不發表意見,保持沉默,但嘴巴卻沒有停止進食的動作。
此種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撒貝寧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即興表達能力,展現了“行走的百科全書”的魅力,而劉敏濤則被觀眾調侃為“干飯機器”,全程只專注于美食,缺乏有效的文化輸出內容,這種反差讓不少觀眾直呼感到失望。劉敏濤作為中戲科班出身的演員,曾在《偽裝者》等作品中憑借精湛演技贏得認可,為啥文化綜藝中卻“接不上話”?
這一現象引發了很多網友關于演員文化素養的討論。演技固然重要,但在綜藝節目中,尤其是文化類節目,演員的知識儲備和即興表達能力同樣關鍵。觀眾期待看到明星不僅能在影視作品中塑造角色,還能在綜藝節目中展現真實的自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演員如果實在沒有什么文化底蘊,短期內也不可能提高,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什么節目都上。
劉敏濤的表現被部分網友視為“翻車”,也提醒了其他明星:在立“演技派”人設的同時,文化素養同樣不可忽視。當然,這也與節目組的安排有關。文化類綜藝需要嘉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表達能力,而劉敏濤可能更擅長表演而非文化綜藝。《三餐四季》節目組在嘉賓選擇上應該注重平衡既有條件,避免出現劉敏濤式的嘉賓,避免雙方都有尷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