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流變,從范式到書寫——張顯飛╳戴湘文雙個展
主辦單位:湖北美術學院繪畫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卓爾美術館
支持單位:武漢海象考研、武漢青美園畫室(武大園校區)
展覽時間:2月20日—3月10日
展覽顧問:王心耀、金波、徐文濤
出 品 人:王 寧
策 展 人:原志陽
展覽地點:卓爾書店四樓卓爾美術館(武漢市江岸區惠濟路3號)
早春二月,萬物向新。2月20日,“流變,從范式到書寫——張顯飛╳戴湘文雙個展”將在卓爾美術館開展。兩位藝術家不斷突破既有范式,以獨特的筆觸和視角進行藝術探索與實踐,展現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
前 言
文/原志陽
“流變”是一種能量的驅動產物,在藝術領域,則是藝術家不斷進行自我藝術走向牽引的方法與武器,而眾多藝術家的多次流變行為也構成了藝術史的組成部分。
概括而言,小到一個藝術家個案,大至一部藝術史的發生,都可視為人類思想和行為的運動性視覺顯現,而這種運動也正是藝術主體思想流變的結果,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藝術創作主體來講,對創作范式的突破需要打破自我迷戀,尋求思想更新,以此進行再次的探索性創作與書寫。
此回參展的兩位藝術家張顯飛和戴湘文的藝術實踐也恰實了這樣一種流變,他們且均轉向了對東方書寫的探討。作為從貴州走出來的藝術家,張顯飛用20余年的時間在進行著自我的藝術表達與堅守,從10多年前的寫實與具象油畫到近幾年的綜合材料書寫,長期踐行著內心的藝術使命。對原有作品的改變也離不開顯飛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與探索,特別是博士階段的閱讀與研究,在深入研究明清美術的基礎上,結合對油畫、版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期藝術創作經驗,山川、河流、房屋、村舍等自然與人類景象被顯飛通過似于山水的方式構筑起一方意抽之境。
與張顯飛的構筑性書寫創作不同,戴湘文則是將山水景觀進行了熟悉之外的圖像書寫——《山外山計劃系列》,在創作中湘文吸收了傳統山水畫的構圖和線描技法,同時結合油畫的色彩層次、材質感以及油性筆的線條表現力,以此完成基于傳統山水之外的當代山水藝術圖譜。對于藝術的破立之道,湘文也是極為明晰的,在藝術作品中注入撕裂與破壞之力,以此揉合東西方的諸多藝術元素,也是他用這8年時間完成《山外山計劃系列》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藝術家簡介
張顯飛,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現任湖美國家重大題材藝術創研中心副主任、研究生處處長助理,武漢市美術家協會理事,白俄羅斯國立大學、韓國牧園大學特聘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交叉學科委員會理事,湖北省文聯中青優秀文藝人才庫成員,湖北美術院特聘藝術家。
參加國際國家級展覽5次,獲獎2次,省部級展覽40余次,獲獎8次。期刊發表9篇(c刊6篇,1篇人大復印全文轉載)、專利3項,著作7部(專著2部,合著5部),省部級社科、創作項目5項。
戴湘文,1991年出生于湖南,師從著名藝術家王心耀教授,2018年研究生畢業于江漢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青年美協鋼筆畫藝委會副主任,武漢美術家協會理事,九零創作畫社理事,李可染青年畫院畫家,吳冠中藝術館特聘畫家。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專業教師,現生活工作于武漢。
舉辦個展7次、聯展13次,獲第4屆全國大學生藝術節獲銀獎、首屆榮寶齋美術獎、首屆全國青年漆畫大展獲最高獎等各類獎項17次。作品被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省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西安世博園、武漢榮寶齋,吳冠中藝術館,李可染青年畫院,湯湖美術館,婁底美術館,湖北美協,湖北省教育廳,江漢大學美術學院,益合美術館等機構和私人收藏。作品發表于中國研究生雜志、長江日報、楚天都市報,武漢印象等報刊。
作品欣賞
張顯飛 《2023·02.05.NO4》 119.2╳79.7cm,2023年
張顯飛 《2023·02.06.NO4》 119.2╳79.7cm,2023年
張顯飛 《2023·01.02.NO4》119.2╳79.7cm,2023年
戴湘文《山外山計劃NO.10》240╳160cm,2020年
戴湘文《山外山計劃NO.11》 120.╳100cm,2021年
戴湘文《山外山計劃NO.48》 240╳160cm,202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