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媒體報道了武漢某中學一起中學生跳樓身亡事件。孩子的父親描述,2月19日,孩子在課間10分鐘時段,用電話手表聽音樂,被老師收走電話手表,老師當著其他學生的面打了他,孩子回家想不開。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回復,學校正在安撫家長,待事情處理后,教育局會和學校、公安局一起商量對策。(源自新聞夜航等媒體)
事件一出,評論區瞬間分裂。不少網友力挺老師:“學校不讓帶,老師管有什么問題?不要把責任丟給老師”有網友則警告:“今天聽歌不管,明天就敢上課玩!”但更多人質問:規則的存在,難道是為了讓老師有理由踐踏學生的尊嚴嗎?
安徽網友的發言扎心了:“孩子回家后若沒被家長二次傷害,或許不會崩潰。”這恰恰暴露了教育中的“雙重暴力鏈”——老師的羞辱式懲戒,疊加家庭溝通的缺失,最終壓垮了孩子。
電話手表爭議背后,是更深的矛盾:學校要秩序,孩子要自由,家長要安全。
多數中學禁止學生帶入手機、電話手表等,怕學生攀比、分心甚至抄作業。但問題在于,許多老師只會“一刀切”沒收,卻不懂“疏堵結合”。比如東莞某小學規定:特殊需求可申請,老師統一保管;更有家長分享經驗:“和孩子約定每天玩半小時,成績反而進步”。規則是死的,但教育必須是活的。
這起悲劇中悲劇中最刺痛人的一幕,是老師當著其他學生的面體罰學生。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公開責罰會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教育專家直言:“共情比批評更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中,許多老師仍迷信“殺雞儆猴”,甚至認為“不管嚴點就是失職”。
更諷刺的是,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體罰”,但仍有老師踩紅線。早就有法律專家指出:沒收電話手表可能涉嫌侵占財產,動手打人更是違法。而學校的規定,往往成了老師濫用權力的“擋箭牌”。
電話手表本身是中性的。它能定位防走失,也能建“抄作業群”;能聽故事學知識,也能游戲到凌晨。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對于電子手表,早就有家長提出成熟的做法:禁用娛樂功能、約定使用時間,讓孩子學會自律。反觀事件中的老師,只看到“違規”,卻無視“課間本是學生自由活動時間”的合理性。
教育真正的難題,從來不是該不該禁電話手表,而是如何在尊重與管教間找到平衡。某地教育局的教師培訓文件說透了:老師必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而不是靠吼叫立威。
教育不是馴獸,而是種花。這場悲劇給所有人提醒:當教育只剩下冰冷的規則和暴力的執行,孩子就成了犧牲品。電話手表爭議終會過去,但留下永恒警示——尊重人格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師、家長、學校都該記住: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尊嚴來到世界的。我們可以修剪枝葉,但不能挖斷根系。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