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輕機槍,人送外號“大盤雞”,中國人寶貝的不得了,這把槍厲害在哪?
在二戰前,蘇聯的輕機槍研發歷程可謂是充滿了曲折,1922年,蘇聯成立后繼承了沙皇俄國時期的武器,口徑不統一,輕機槍基本靠仿制購買國外的。
1920年,蘇聯輕武器專家捷格加廖夫嘗試基于費德洛夫步槍研發輕機槍,但因堅持使用6.5毫米口徑,最終被放棄。
1923年,蘇聯決定采用7.62毫米為統一口徑,并在機槍設計上面臨兩條路線:一是原創設計,二是基于馬克沁進行改進。科列斯尼科夫率先選擇了后者,設計了MK機槍。1924年,著名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加入競爭,他最初選擇改進英國維克斯機槍,但被官方要求回歸馬克沁改進路線。
之后按照官方要求,他設計了馬克沁—托卡列夫機槍,主要改進包括風冷槍管、可折疊兩腳架、重新設計的機匣和步槍式槍托等,重量降低了7千克。到了1925年4月,蘇聯對這兩款機槍進行測試并進行了投票,最終MT機槍以55:8的得票優勢獲勝,并于5月26日正式入役。
然而,MT機槍的問題逐漸暴露,使用幾年后便被淘汰。與此同時,從1923年開始,捷格加廖夫選擇自己獨立研制輕機槍,不仿制它國的設計。大師就是大師,正因為他的獨立研制,才有了一代DP機槍。而此后的蘇聯輕武器專家也以他為榜樣,養成了獨立研制的習慣。
DP輕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零件數量非常少,成熟版零部件精簡到了65個,這在當時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該機槍的彈盤供彈系統是他它的一大特色,47發子彈的彈盤通過彈簧驅動旋轉,保證了持續的火力輸出。
彈盤很薄,又在上方,所以在臥姿射擊時,可以有效降低射手的暴露風險。可折疊兩腳架和步槍式槍托的設計,讓它連續射擊時更加穩定。
DP輕機槍口徑7.62毫米,槍口初速非常高,足足有840米每秒,在3000米外流彈依舊可以打死人,實際有效射程則為800米。
盡管其理論射速高達600發每分鐘,但在實戰中不會這么大。蘇軍士兵一般用短點射與長點射結合的方式壓制德軍,一分鐘打差不多80發子彈,消耗兩個彈盤。
DP輕機槍全槍長1.28米,不含彈盤全槍重量只有9.1千克。現在看這個重量,很多軍迷不能接受,實際上在當時這算很輕的了,中國人熟悉的捷克式輕機槍重量有9.6公斤,DP機槍比它還輕。但是蘇聯士兵還是抱怨這款機槍太重,因為它的彈盤重量很大,加上彈盤又是另一回事了。好在能裝的子彈夠多,不像德國的槍械,把重量浪費在無關緊要的零部件上。
DP輕機槍的供彈方式除了47發彈盤外,DPM改進型還可使用100發彈鏈,火力持續性更強。
自1928年大規模裝備蘇聯紅軍以來,DP輕機槍迅速成為步兵班的標準配置。在蘇芬戰爭和衛國戰爭期間,即使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DP輕機槍依然能穩定開火,其可靠性遠高于同時期的德軍MG-34和MG-42機槍。
彈盤供彈系統雖然裝填稍顯繁瑣,但在實戰中卻能有效降低射手的暴露風險,成為其獨特的優勢。
不過,DP輕機槍并非完美無缺,其射速相對較低,且彈盤供彈方式在連續射擊后容易因槍管發熱而導致復進簧變形,影響射擊性能。
DP輕機槍在蘇聯軍事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較為權威的統計,DP輕機槍從1928年到1950年代停產,總產量約為79.5萬挺。加上一些未知名工廠和作坊的生產,其實際產量可能超過80萬挺。作為一款機槍,這生產數量真的很龐大。
也就是從DP輕機槍開始,蘇聯人的輕武器設計逐步領先于歐美其它國家,后來的AK47突擊步槍、PKM通用機槍、SKS半自動步槍,以及SG-43重機槍、TT-33手槍,這些武器都赫赫有名,我國基本都能找到仿制型號。
二戰結束后,DP輕機槍逐漸被RPD輕機槍所取代,但它在蘇聯紅軍乃至其他國家的軍隊中仍被廣泛使用。即便到了現在俄烏戰爭中,雙方都有把DP機槍從倉庫里拿出來用的情況。
DP輕機槍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有用到,性能上不比捷克式差,價格還非常的低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