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初,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裝備相差極大的情況下,硬是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打退到了38線以南。而這場戰爭也如同越戰一樣,成為了美軍不愿回憶的傷心往事。當時志愿軍的裝備十分簡陋,不少部隊還缺衣少食。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志愿軍仍然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給美軍造成了重創,讓美國的多個王牌部隊吃到了苦頭。
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打出了威風,讓美國人不敢小看我們,所以很多人也將其視為立國之戰。與大家的印象不同,這場戰爭中,志愿軍還是有重武器的。例如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美制榴彈炮,以及蘇聯支援的T-34/85坦克、米格戰斗機、防空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等武器。只不過當時這些重武器十分稀缺,再加上缺乏制空權導致的補給線不暢通,所以很多武器在這場戰爭中發揮的余地很小。
那我們為何不使用從前線繳獲的美制武器呢?事實上,戰爭期間我們曾經繳獲過不少美式裝備,如今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就有當年志愿軍繳獲的M4A3E8謝爾曼以及M26潘興坦克。舉個例子,當時38軍在一場戰斗后繳獲了114輛坦克、136門榴彈炮、其他各種炮253門、汽車 1500余輛及大量軍械物資。而在第二次戰役的西線戰場上,第27軍也繳獲各種汽車187輛,五十軍第一四九師還繳獲英軍的25輛坦克。
那為何志愿軍基本不使用這些繳獲來的坦克呢,要知道當時志愿軍想要擊毀一輛敵軍坦克需要付出巨大的傷亡。那為何不使用美軍的坦克來打美軍呢?其實原因很復雜。首先就是美軍擁有制空權優勢,根據統計,運動戰的前8個月,美軍共出動戰機15.5萬架次,平均每天646架次。在如此狹窄的地方進行如此密集的偵查和空襲,導致連我們的補給線都很難維持,許多部隊被逼的只能在夜間行軍。
所以很多繳獲的武器裝備還來不及轉移或偽裝,就被美軍的戰機摧毀了,比如說27軍繳獲的187輛汽車,只搶救回了三十多輛,而五十軍的25輛坦克,被美軍炸得只剩10輛。美軍撤離后,害怕車輛和各種裝備被繳獲,會迅速派出轟炸機進行空襲,將遺留的裝備悉數摧毀。
此外,這些坦克配套的燃油和彈藥也比較缺乏,美軍回憶錄曾記載,為了防止志愿軍獲得武器,美軍一些部隊甚至會極為仔細的打掃戰場,一個彈殼都不愿留下。所以繳獲的卡車倒還好說,只需有汽油就還能夠工作,但繳獲的坦克是需要炮彈的,坦克上的機槍也需要美制的槍彈,由于彈藥的極度缺乏,這些坦克最終也并沒有大規模使用。
最后還有一點,在缺乏制空權的情況下,笨重的坦克很難發揮作用,最好的例子是德國503重裝甲營在西線的戰斗,他們雖然在陸地上很難遇到對手,但面對美軍的空襲還是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志愿軍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即使繳獲的坦克能開動,也有足夠的炮彈,在美軍的空襲下也很難加以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