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一天,也是周總理離世的21年后,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按照國家要求,對銀行的所有存款進行審查,誰也沒想到,就在這一次普通的查詢中竟然發現了一筆封存21年的巨款,而這筆巨款的所有者就是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
工作人員在查詢中發現,這筆巨款是在1967年7月8日存于周總理的賬戶中的,當時的存款是1.2萬英鎊,在當時折合人民幣就是8萬多,這筆錢現在看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在我國的建國初期,這真的可以說是一筆巨額財產,而在這筆錢存入周總理賬戶后一直未被發現,已經有21年之久,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利息。所以1997年,這筆錢被發現時已經多到46萬元!這件事的發生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周總理一生清廉,離世后更是“無子、無產、無灰”,一輩子為祖國鞠躬盡瘁,這樣的他為什么會留下這么一筆巨額財產呢?這真的是他的錢嗎?這筆巨款究竟來自哪里?
周恩來鄧穎超
還記得我們小學課本中一篇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嗎?在1976年1月8日那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開國元勛周恩來總理逝世。11日,當載著周總理遺體的靈車開過十里長街時,街道兩邊擠滿了從全國各地,自發趕來追悼周總理的人民,“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靜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震撼人心的一幕永遠留在了幾代中國人的記憶里……
周恩來夫婦
當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痛苦地說出那一句;“恩來呀,我再也見不到你了,我們就永別了……”這句話后,人民心中最熱愛的周總理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回顧周總理的一生,始終貫穿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人民之幸福而鞠躬盡瘁。”他一生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為國家嘔心瀝血,周總理在世時的月工資也不過400元,而他的夫人鄧穎超的工資也只有347元,兩人每月的工資加起來也不過747元,周總理夫妻二人也從未有多余的花銷,衣服也很少換新,吃食更是清淡無比,周總理的夫人更是在其過世后,遵從總理的遺愿,將他們二人攢下的所有錢都上交給了國家,這么清貧且無私的他們又怎么會留有46萬元的財產呢?事情還要從一位名叫多利的英國女孩說起。
左劉本昆 右多利
多利,1918年出生于英國倫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國女孩。在她20歲左右,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而她的國家也不幸被卷入這場大戰之中,此時的德國為占領英國,開始了對倫敦長達10個月的轟炸,多利的公司也因為戰爭倒閉,為了生存,多利只能硬著頭皮在戰火紛飛的倫敦中,重新尋找一份工作,她來到了當時的中國銀行駐倫敦分行面試,憑借自己在貿易公司工作過的豐富經驗,獲得了這份工作。
倫敦
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在當時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負責英國當地的業務,還負責管理整個歐洲和非洲的業務,是我國重要的金融樞紐之一。多利成為柜員后,除了負責普通的柜臺業務外,她還負責給在那里工作的國民黨海員發放工資。時間久了,細心的多利發現這些海員們一拿到工資就去吃喝玩樂,很少給家人匯去,正如她曾說過的:“在那里,他們學壞了,染上了歪風邪氣,吃喝玩樂一樣沒落下,隨意揮霍辛苦掙來的工資……”。
配圖
心地善良的多利也了解到,那時的中國如同英國一樣,正處于艱難的抗戰中,老百姓們也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她在與海員們逐漸熟絡之后,她勸誡那些海員們:“你們該將自己的錢全部存起來,然后捐給祖國,支援抗戰,將侵略者趕出去后,你們也能早一天回家。”一些海員在多利的提醒下,也幡然醒悟,開始陸續給家人匯款,而多利也竭盡所能幫助海員們減少匯款的手續費。
抗戰時期
直到1944年,已經工作4年的多利,因為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長,這一次,多利因為她的俠義心腸差點丟失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那時,中國正處于抗日戰爭的重要時期,為了支援國內的抗戰,倫敦分行特意在柜臺上設立了兩個募捐箱籌款,其中一個是宋美齡女士設立的,另一個則是紅十字會設立的。
配圖
在一段時間的捐贈后,多利發現宋美齡女士設立的募捐箱里的錢經常會被心術不正的負責人私自挪用。多利看不下去了,于是,她把宋美齡女士設立的募捐箱藏在了柜臺下面,把紅十字會設立的募捐箱擺在上面,這樣,人們就可以把錢全部捐在上面的箱子中。但她這一大膽的舉動,觸犯了某些國民黨官員的利益,于是,他們找到銀行的負責人,聯合起來要以私藏政府募捐箱、貪污公款的“罪名”開除多利。盡管銀行的人們都很信任多利,但他們無法違抗上級命令,只能著手開除多利。就在人們以為事情已成定局時,一位中國員工挺身而出,他勇敢地對那位貪污公款的官員說道:“銀行是有監控的,如果多利女士因為你的誣陷而丟掉了工作,那么你貪污公款的證據也將被發往總部……”
配圖
最終,這位名叫劉本昆的中國人成功幫助多利保住了工作。劉本昆是畢業于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成績優異的他在1943年被派往倫敦分行工作。在工作期間,劉本昆就已經被善良勇敢的多利深深吸引,而經過這一次事件后,多利和劉本昆開始熟絡起來,多利也很欣賞這位挺身而出的中國大男孩,二人的相處越來越融洽,志同道合的二人很快便確定了戀愛關系,在相處幾年后,二人于1949年正式結為夫妻,多利也在結婚后為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劉道蕊。
多利劉本昆結婚
彼時,我們的新中國也正式成立,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人民政府也在這時正式接手中國銀行,國家需要清算一切資產。于是,在周總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國銀行設立了總管理處,并致電個海外分行立即凍結全部資產,等待國家派遣專門的特派員進行審計接收。但是,倫敦分行的交接工作較為棘手,倫敦分行的總經理支持國民黨,并不配合人民政府的工作,不僅如此,他還打算把中行在歐洲的的所有外匯資產轉移到臺灣!而此時,愛國心切的劉本昆、劉道蕊夫婦并不認同他的做法,于是,他們聯合銀行的其他幾位員工發起了“起義”,他們在倫敦的匯豐銀行開了一個賬戶,把錢存入了匯豐銀行中,并致電中央:表示愿意接受國家號召,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等待北京總行的接收。至此,劉本昆等人成功地為祖國保住了一筆極其重要的資產。事后,劉本昆也被總行任命為襄理。
周總理
隨著英國經濟的恢復,劉本昆和劉道蕊夫妻二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他們在英國購買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車,生活非常愜意。但此時的劉本昆表示愿意放棄眼前優渥的生活,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他給中行總部寫信說道:“我渴望回到我熱愛的祖國工作,我的夫人也同我一樣。我們都希望能為新中國的發展盡綿薄之力!”總行領導很賞識劉本昆和劉道蕊二人的工作能力,但考慮到大局,仍然讓二人留在倫敦分行工作。1957年劉道蕊加入中國國籍后,劉本昆就一直向總部提出回國申請,一直到1967年獲得了總行的允許,二人毅然決然地便變賣了自己在英國的房產,帶著孩子一起踏上了回歸故土的道路。
年事已高的多利
二人也在回國后迅速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中去,二人勤儉節約,無比敬業。當時,在國內的生活肯定沒有在國外舒適,但二人不僅不抱怨,還將自己變賣房產的1.2萬英鎊全部匿名贈給了周恩來總理。而當時的周總理也明確表示,國家不能接收個人存款,并且寫了一封感謝信要把這筆匿名捐款全部退回去。但是,在當時時局動蕩的年代,查出一封匿名信的來源非常不容易,工作人員便只能把這筆捐款暫存于周總理的名下。
工作人員
一直到1997年,中國銀行找到了當時負責這筆捐款的工作人員,并決定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卷這筆捐款退回給捐款人。而此時的劉本昆夫妻二人已經是耄耋之年,二人也時常生病住院,一生勤儉的他們并未有什么積蓄。即使自己的生活處境也不盡如意,但面對此時已經是46萬元的巨款,他們二人堅決不接受。最終,中國銀行決定將這筆錢以劉本昆和劉道蕊夫妻二人的名義創建一個基金會,用來表彰中國銀行優秀的員工,激勵員工們學習劉本昆夫妻二人為國奉獻、大公無私的精神。
感恩
劉本昆先生的貢獻將會被中華兒女一生銘記,而作為劉本昆先生的妻子劉道蕊女士,一個曾經是正宗的英國人的她,真正做到了大愛無國界,在我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她能夠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當時所擁有的一切,加入中國,投身中國的建設中去,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她用一生踐行了自己曾說過的:“我愛中國”,正如那些千千萬萬為新中國建設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驅們,在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