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Deep Seek的爆火,讓英偉達這樣的巨頭也受到了極大的地震懾。然而,Deep 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有一群非常硬核的供應商,包括在行業有著極大影響力的的A股上市公司浪潮信息。
不過,雖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過去幾十年在高速發展中,浪潮信息也曾吃到了時代紅利。但是因為其新技術、新時代的來臨,目前整個行業也似乎進入了發展陣痛期,浪潮信息也未能獨善其身。
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領軍企業,浪潮信息雖然憑借服務器、云計算等核心業務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但是在2024至2025年的市場波動中,也出現了營收增長與毛利率下滑的背離、投資者信心波動、技術轉型壓力等問題,原本潛藏在冰上以下的各種發展危機,也逐漸浮出水面。
而通過梳理浪潮信息的業務邏輯與市場環境,我們也可以對這家IT巨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深層危機窺探一二,并且從中發現,浪潮信息突出重圍的可能性。
營收擴張與盈利能力的失衡
作為信息產業的領頭羊,浪潮信息也曾經趕上了時代的紅利,但是如今也逐漸陷入了毛利率持續走低、規模與利潤存在巨大剪刀差的困境之中。
例如,2024年,浪潮信息的營收仍在增長,但其毛利率卻連續三年下滑,從2021年的18.7%降至2024年的13.2%。據分析,浪潮信息的毛利率下滑,原因是復雜多樣的。
首先,在成本方面,由于全球芯片短缺,服務器核心部件采購成本大幅上揚。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浪潮信息的產品定價也十分受限,其成本與售價也面臨雙重擠壓,目前的處境也異常艱難。
其次,浪潮信息近年的存貨壓力也不斷加大。據其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存貨規模達240億元,同比增長15%。而且,其部分產品因技術迭代迅速,面臨嚴重貶值風險,這對公司資金周轉和利潤空間也帶來了雙重打擊。
再次,由于其業務結構失衡,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據了解,在浪潮信息的業務構成中,低毛利的硬件銷售占比過高,而高附加值的云計算服務與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增長未達預期,也讓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制約。
不過,在業績表現不佳之時,浪潮信息的股價也有逆勢上漲之勢。據媒體報道,2025年1月,浪潮信息股價逆勢上漲 5.02%,但其29.27倍的市盈率,也引發了市場爭議。
據觀察,投資者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點。其一是其利潤復蘇乏力。相關數據顯示,公司凈利潤率長期徘徊在3%-5%,甚至尚未恢復到2015年的水平。
而在AI等高增長領域,由于浪潮信息的前期投入巨大,回報周期太長,導致其短期內難以實現利潤大幅增長。因此,該部分業務也是入不敷出,投資者對其利潤復蘇的前景,也略顯信心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浪潮信息還存在股東結構過于分散的潛在問題。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公司股東總數突破30萬,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下降,短期交易行為增多。
這也意味著,浪潮信息的投資者,或許是投機者居多。很顯然,這將會加劇其股價波動,也讓市場對公司長期穩定發展產生疑慮。因此,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浪潮信息陷入了營收擴張與盈利能力失衡的增長困境之中。而且,其市盈率與業績預期存在著嚴重錯配。
也有人認為,投資者對浪潮信息的態度,或許是因為AI賽道的持續火熱,而浪潮信息卻無異于為這個新興賽道提供“基礎設施”。在信息技術賽道,沒有人會否認AI智能科技的影響力。而浪潮信息作為相對傳統的信息產業的玩家之一,顯然也不會錯失這樣的時代機遇。
不過,雖然在通用服務器市場,浪潮信息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只是,這一優勢卻未能轉化為浪潮信息在AI算力領域的先發優勢。較為明顯的表現是,浪潮信息與英偉達、AMD等國際巨頭相比,通過AI加速其芯片研發的進度,嚴重滯后。
由此也導致了,浪潮信息2024年的AI服務器市占率,較2022年下降2.3%。而在行業大潮之下,浪潮信息在這個細分賽道的市占率不升反降,主要歸因于兩大核心問題。
其一是研發投入強度不足。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浪潮信息研發費用率僅為7.8%,低于行業頭部企業10%的平均水平。眾所周知,AI賽道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賽道,一旦其研發投入不足,就會導致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步伐遲緩,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其二是在AI框架、算法工具鏈等軟件生態建設上,浪潮信息尚未形成與硬件深度融合的技術壁壘。這也導致了,浪潮信息還存在生態協同短板。由于其軟硬件之間的協同效應未能充分發揮,也極大的限制了浪潮信息AI領域的整體競爭力。
行業需求結構變化,浪潮信息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加速計算市場規模預計增長25%,但需求正從傳統數據中心向邊緣計算、智能終端轉移。
然而,浪潮信息當前的業務卻依然過度依賴大型云服務商采購,對中小企業碎片化需求響應不足。例如,其邊緣服務器產品線營收占比不足5%。相對之下,華為、新華三等競爭對手已在該領域布局更完善的技術方案。
除此以外,外部行業環境與地緣風險的變化,正在讓浪潮信息面臨潛在危機。一方面,中國服務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行業集中度逐漸降低。數據顯示,中國服務器市場CR5(前五名市占率)從2020年的75%降至2024年的68%,而新興廠商則通過價格戰搶占份額。
由此也導致了,浪潮信息同時面臨著新老廠商帶來的雙重壓力。例如,華為、新華三等傳統巨頭憑借 “硬件 + 軟件 + 服務” 的打包銷售模式,不斷蠶食浪潮信息的客戶群體,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壓力倍增。
另一方面,除了同一賽道的實力玩家在與浪潮信息搶奪市場外,行業跨界競爭者的沖擊,也讓浪潮信息的市場份額受到沖擊。
肉眼可見的是,互聯網企業自研服務器比例不斷提高,阿里云、騰訊云等自研芯片占比已達 20%。而這些跨界競爭者憑借自身技術和資源優勢,也嚴重威脅到浪潮信息的市場份額。
除此以外,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不斷升級,浪潮信息高端GPU供應鏈穩定性受到嚴重沖擊。2024年,其關鍵部件庫存周轉天數延長至45天,較2023年增加8天。
盡管公司加速國產替代進程,但自主芯片性能與進口產品仍存在代際差距,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給公司業務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浪潮信息的破局路徑:從規模驅動到價值重構
位居相對傳統的服務器與云計算賽道,浪潮信息的盈利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業績增長空間。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浪潮信息的破局關鍵在于,優化其盈利模型,也即向服務與解決方案轉型。
而借鑒IBM戴爾等企業的成功轉型經驗,浪潮信息或許需提高軟件與服務收入占比。例如,業界較為普遍的訂閱模式,也可能為浪潮信息的商業模式變革帶來積極的影響。
因為這種模式,可以以訂閱形式向中小企業開放,降低客戶初始投入門檻,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客戶,擴大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針對金融、醫療等重點垂直行業,浪潮信息還可以通過深耕垂直行業,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從商業化層面進行突破。例如,浪潮信息可以為銀行打造 “算力 + 風控模型” 一體化平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客戶粘性和產品附加值。
「于見專欄」認為,浪潮信息破局的關鍵還在于,通過不斷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來逐步構建技術生態,從而完善其商業化路徑,實現業績層面的提升。
例如,通過聯合研發的模式,可以與寒武紀、壁仞科技等國產芯片企業合作共建 AI 算力聯盟,共同攻克技術難題,降低對進口芯片的依賴,提升在AI 算力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而且,浪潮信息還可以加強開源社區建設,通過開源服務器操作系統,吸引廣大開發者參與,增強技術生態的粘性和活力,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技術社區。
實際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海外市場依然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浪潮信息如果避開歐美市場壁壘的鋒芒,將戰略重心向東南亞、中東等 “一帶一路” 區域轉移,也將會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力。
例如,2024 年,公司在泰國數據中心項目的成功落地,就初步彰顯了其區域化戰略成效。與此同時,公司還需大力加強數據合規團隊建設,積極應對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等國際監管要求,確保在全球化進程中合規運營,降低潛在風險。
只是,與行業巨頭抗衡,浪潮信息依然任重而道遠。而從規模驅動到價值重構,也便成了浪潮信息不可多得的發展路徑。
結語
浪潮信息面臨發展挑戰,可謂是中國IT產業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一個縮影。而且,其挑戰既源于內部盈利模式與技術路線的路徑依賴,也受到外部競爭環境與地緣政治復雜變化的深刻影響。
因此,有人認為,目前浪潮信息,依然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而在未來,浪潮信息只有徹底摒棄 “重硬件、輕生態” 的傳統思維,才能在技術創新與商業邏輯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才有可能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中重塑競爭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