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張據說是日本新一代戰斗機F-X首架原型機露面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大伊萬也看到了照片了。
從“照片”中看,這架“戰斗機”像模像樣地披著日本國旗,后機身覆蓋著氈布,只露出了一個被固定帶固定在拖車上的機頭,在氈布上有“JN”字樣,意思這是日本的飛機。在飛機旁邊,還有幾個工作人員在忙活著,穿著橘紅色警示裝或者空自迷彩,看起來挺像那么回事的。
照片是真是假
日本航空工業就這么搓出自己的第六代戰斗機來了?“畫皮”才流傳了不到半天,就被戳破了。
其實,就連大伊萬看到這張圖,第一反應也是——“這怕不是AI吧”?別的不說,你就看在飛機左側忙活的、似乎穿著空自藍色迷彩的工作人員。
咱們就按照平均身高一米七計算吧,這工作人員身高,只有這飛機機體高度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意味著啥呢?意味著這個所謂的飛機,光是前機身高度就有5米多,那這飛機的總長度不會亞于40米,起飛重量高低在100噸左右……
美軍B-1B轟炸機與F-18戰斗機
所以,你這個飛機是戰斗機還是戰略轟炸機?現實中能找到一架這樣的戰斗機嗎?
比如從飛機的機體蒙皮來看,我們都知道第五代戰斗機的機體蒙皮,表面都做了特殊處理,比如盡量看不出接縫,接縫部位都有鋸齒型處理等。
而這個所謂的“飛機”,機頭部分的接縫看起來,就像是幾片大鐵皮、焊接在一起一樣,而且肉眼可見接縫。這何止達不到第六代戰斗機的工藝水準,連第二代戰斗機的工藝水平都做不到……
至于這個所謂的“飛機”表面的文字符號都是鬼畫符,所有的工作人員面容都模糊不清,這些AI特征不要太明顯,大伊萬都懶得說。
所以歸根結底一句話——這個所謂的日本新一代“戰斗機”F-X,就是AI制作出來的假圖。話說,現在這種AI作圖的不要太多。但是,目前來看,AI作圖做軍事類圖片暫時還做不到“比較真”,而是停留在介于“保留部分細節,大體胡編亂造”的水平上,此次這個日本的新一代戰斗機就是代表。
日本“心神”戰機項目
那么傳說中的日本新一代戰斗機,目前工程究竟發展到了哪個地步了?其實,日本獲取新一代戰斗機的努力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日本的國力還不錯,手頭還有點閑錢,F-15J戰斗機用了20來年,還有些F-4EJ戰斗機,日本空自就尋摸起了給這些飛機換代的問題。
最初試圖求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22A,結果毫不意外因為保密因素,美國不肯把F-22A賣給日本。你老美不肯賣是吧?行,老子自己整!
于是乎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三菱重工和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聯合起來,開始了新一代戰斗機的論證工作。先后提出了多個技術方案,有些類似于F-22A,有些類似于X-35,研制工作貫穿了整個21世紀最初10年時間。
在經過早期的技術驗證,包括風洞校核與縮比模型試飛后,ATD-X計劃,也就是所謂的先進戰斗機技術驗證機計劃正式立項。
該計劃的要義,是研發第五代戰斗機的技術驗證機,而且技術驗證成果還可以直接復用,為日本空中自衛隊下一代戰斗機的正樣研制積累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從2008年開始,ATD-X計劃開始驟然提速,從原先的只有縮比模型和全尺寸模型開始過渡到實機制造上。
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計劃,從2009年到2016年,為ATD-X撥付了392億日元的預算,要求制造一架驗證機用于試飛,加上之前已經付出的相關預算,日本防衛省已經為ATD-X項目投入接近2300億日元。
2012年,三菱重工宣布已經開始制造ATD-X的首架驗證機,時任日本防衛大臣的小野寺五典更是豪情萬丈地表示ATD-X要在2014年實現首飛。
事實上,到了2014年,ATD-X連下線都沒下線呢。2014年7月,ATD-X戰斗機才終于被從三菱重工的廠房里拖了出來,這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當年傳的神乎其神,仿佛日本馬上就要搞出第五代戰斗機的“心神”戰斗機。其實現在回頭看:
第一,“心神”它根本就不是個戰斗機,只是日本先進戰斗機的技術驗證機。相信了解718驗證機和真正的殲-20戰斗機2011號原型機、31001驗證機和殲-35原型機之間區別的軍迷都明白技術驗證機和原型機區別有多大;
第二,“心神”就算是技術驗證機,它也只是個縮比技術驗證機。長度只有14米,翼展只有9米,起飛重量不到10噸,使用兩臺推力只有600多千克的XF5-1行渦輪風扇發動機,是真正的小推;
第三,“心神”實際出來的時候,咱們的殲-20戰斗機原型機已經在試飛了。萬萬沒想到,日本新一代戰斗機技術驗證機跟咱們五代機原型機的出現節點差不多,咱是不是記岔了,印象里怎么“心神”技術驗證機的出現時間要非常早呢?
不用說,“心神”在2014年才被拖出廠房,真正完成首飛已經是2016年4月22日的事情了,到了這一步其實已經是一步慢,步步慢了。畢竟,2016年咱們的殲-20戰斗機都開始裝備部隊試用了。
所以,“心神”戰斗機在燒錢燒了兩年之后,2018年3月5日,日本的《朝日新聞》正式披露說,日本防衛省已經不再考慮開發國產新一代戰斗機,那“心神”自然也就下馬了。
要不是“心神”好賴還驗證了一些航空技術,比如柔性蒙皮技術、光傳飛控技術和折流板式的推力矢量發動機(事實上效率很低),后續可以轉入技術儲備,否則這飛機簡直是虧大發了。
至此,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想自行研制新一代戰斗機的努力,算是徹底黃了攤了,什么五代機,什么“心神”,都已經成為過眼云煙,此后日本開始尋求以聯合研制或者外購的方式來采購新一代戰斗機。
日本參與的GCAP項目
2022年7月,日本防衛省和英國宣布,日本將正式加入英國的“Tempest”(“暴雨”)戰斗機計劃,二者聯合研制新一代戰斗機,而到了2022年年底,意大利也加入進來,這一計劃被正式命名為GCAP,也就是所謂的“全球空戰協議”。至此,日本完全靠自己的航空技術力量研制新一代戰斗機的努力宣告終結,而是改為和英國,意大利聯合研制了。
所以,目前日本的新一代戰斗機計劃,根本就不叫F-X,而是GCAP,而這個GCAP,也不是這張AI圖里畫的這個樣子。2024年7月的范堡羅航展,10月的東京航展,英國的BAE系統公司都展出了GCAP的全尺寸模型,并宣布該機的外形設計已經凍結,接下來轉入詳細設計階段。
從外形設計來看,GCAP使用的是無尾式布局,可能采用的是DSI進氣道,雙發動機,機翼面積比較大、翼載荷相對比較低,看起來活脫脫像是一架取消了鴨翼的殲-20型戰斗機。
顯而易見,GCAP的性能可謂是介乎于第六代戰斗機和第五代戰斗機之間。說它有些第六代戰斗機的特征,按照英國BAE系統公司的說法,GCAP具備使用人工智能和指揮忠誠僚機的能力,這屬于第六代戰斗機的典型作戰性能。而說它又只有第五代戰斗機的能力,GCAP居然還保留著垂直尾翼。
我們都知道,垂尾是一個巨大的反射腔體,如果第六代戰斗機要做到全向低可探測性能,那么無垂尾是一個硬性條件。當然,無垂尾的話,對飛機的方向穩定性有比較大的影響,需要飛機在飛控系統性能上,有深厚的功力進行補償。
很顯然,BAE系統公司沒做到這一點。在它的新一代戰斗機上居然還保留著垂直尾翼,那么也就意味著它的全向低可探測性能未必達標,達不到第六代戰斗機的標準,只能跟五代機坐一桌了。
而且,就算是這個GCAP,它最早也得等到2035年才能投入使用。所以,也不知道日本到底圖什么,2035年投入一款比殲-20戰斗機強的有限,可能跟殲-20S戰斗機差不多的飛機?在中國空軍新一代作戰平臺全面試飛的情況下,日本的選項更是令人十分疑惑。
當然,這對于日本來講,其實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畢竟,如果它不押寶GCAP,那還得接著捏著鼻子用F-35A,別說相比我們的新一代平臺了,連和殲-20戰斗機相比都沒什么優勢可言。所以,GCAP現在對日本空自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總的來講,從當時搞“心神”時的意氣風發,到2018年“心神”黯然落幕,再到現在拖拖拉拉要等到10年后才能開始裝備新一代戰斗機,日本的五代機、五代半戰斗機之路,可謂是冷暖自知。
而另一方面來講,所謂的F-X,也就別傳了,起碼最近幾年內是出不來的,中國空軍對日本空自,很快就會形成代差優勢,大概就是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