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至19日,北京科技大學 “青柑計劃” 的學員們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在那里,他們與電視劇《山海情》中男一號馬得福的原型人物謝興昌進行了深入交流。不僅如此,學員們還化身為"西吉好物推薦官",通過實際行動為西吉的農產品代言。他們的實踐活動也得到了教育部官微 “微言教育” 的報道。
“青柑計劃”成員:孫志文
當我與《山海情》馬得福原型謝興昌書記書記面對面,聽他講述閩寧鎮的發展歷程時,內心的震撼難以言表。曾經,這里是一片荒蕪,自然條件惡劣,百姓生活困苦。謝老帶動員鄉親們進行自發移民,在風沙中前行,在困境里摸索,硬生生開辟出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他們在黃沙漫天,狂風卷地的艱難環境中,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勤勞的雙手,將閩寧鎮從“地窩子“一步步建成如今繁榮摸樣。
與謝老交流后,我敬佩于謝書記那股白手起家的干勁,震撼于謝書記那種克服困難的毅力,感動于謝書記那默默無私的奉獻。我要把謝老的奮斗精神融入到學習中,努力提升自己,以實際行動傳承和發揚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青柑計劃”成員:史晨宇
周折輾轉,還在回味前期學習中西海固百萬移民命運流轉帶來的震撼,便懷著激動和敬畏來到了今天煥發新貌的閩寧鎮。雖然時間短暫,但數日的實踐參訪中,我得以同《山海情》里馬得福的原型謝興昌書記交流對談,采訪對話當地干部、居民、企業家,獲益良多,滿載而歸。總結幾日來的感受,我最大的體會是“信念感”,無論是西海固人民冒著干沙劣土扎根建房,還是閩寧協作中的山海相連、守望相助,都體現了為廣大人民的共同幸福而奮斗的強烈信念及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黃河水深,黃土地厚,這片黃土地帶給我的信念感將繼續催促我將個人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青柑計劃”成員:李佳欣
與謝興昌書記訪談后,我深受觸動。他講述的閩寧鎮從荒灘到綠洲的奮斗歷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奮斗的力量和奉獻的意義。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初心與擔當,讓我明白幸福是靠拼搏得來的。在學習中,我會以謝興昌書記為榜樣,明確目標,努力提升自己。遇到困難時,不再輕易退縮,而是像他一樣,用堅韌和毅力去克服。謝書記的故事讓我懂得,平凡人也能創造偉大,只要心懷夢想,勇于擔當,就能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青柑計劃”成員:郭宗運
作為北京科技大學"青柑計劃"學員,與《山海情》原型謝興昌書記的對話重塑了我對時代的理解。在閩寧鎮青年之家的交流中,他講述的故事褪去了熒幕光環——曾經的干沙灘上,村民們用十數年接力鋪水管、改良鹽堿地的畫面,讓我明白脫貧攻堅是千萬雙裂口的手掌托起的奇跡。當我們架起設備化身"西吉好物推薦官"時,鏡頭前每句對農產品的解讀都沉淀著真實的分量:從直播間到黃土地的連接,不僅是商業助農,更是給予西部聲音被聆聽的通道。這讓我意識到,青年學子的使命不僅在于探索前沿科技,更在于讓科技成為傳遞溫度的媒介,用師生拍攝的素材串聯起戈壁與課堂,讓更多人看見中國大地上正在發生的蛻變。
“青柑計劃”成員:于子棚
謝興昌書記的講述,重現了閩寧鎮從“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戈壁荒灘,到如今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的蛻變歷程。作為“青柑計劃”的組織者之一,我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雖已取得勝利,但在青年人才培養中,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通過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鼓勵青年在火熱的研學實踐中關注國家需求,投身鄉村振興,參與科技創新,培養更多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 | 青柑計劃
責編 | 轟隆
校核 | 小丸子 涵伊 紀寧
值班編委 | 李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