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被按下“強制關機”鍵,開會時突然睡倒、大笑時猝然癱軟……對于發作性睡病患者而言,這種清醒與昏睡的錯位,讓生活如同在迷霧中跋涉。當醫學界持續探索疾病根源時,一項容易被忽視的發現逐漸浮出水面:患者的血液檢測報告中,常出現同一種營養元素的集體“亮紅燈”——維生素D。
這種被稱為“睡眠維生素”的物質,在發作性睡病患者體內往往呈現顯著低值。2021年《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約68%的發作性睡病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血清濃度<20ng/mL),而普通人群的這一比例僅為31%。更值得關注的是,維生素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日間嗜睡發作越頻繁的患者,其維生素D濃度往往越低。
科學家推測,維生素D不僅是鈣代謝的調節者,更是神經系統的“穩定器”。它能抑制促炎細胞因子釋放,保護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這正是發作性睡病患者體內被異常攻擊的“靶點”。當維生素D長期匱乏,本就脆弱的睡眠-覺醒調節系統可能雪上加霜。
但維生素D并非唯一“缺席者”。在患者的日常飲食記錄中,維生素B12的攝入量常低于推薦值。這種參與髓鞘合成的營養素,對維持神經信號傳導至關重要。德國一項跟蹤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B12的發作性睡病患者中,40%報告猝倒發作頻率減少,可能與B12改善神經肌肉接頭功能有關。而另一種“抗疲勞維生素”——維生素C,則因患者常伴發的氧化應激水平升高,消耗速度比常人更快。
這些維生素的集體缺失,像一張被撕破的安全網。快餐為主的飲食模式、避光久坐的生活方式、腸道吸收功能的個體差異,都在加劇營養缺口。一位25歲患者曾描述:“每次抽血檢查,醫生總說我的維生素D低得像南極冬天的陽光值。”這種比喻背后,藏著許多患者未曾察覺的代謝困境。
不過,營養干預并非簡單的“缺什么補什么”。臨床營養師指出三大原則:
- 優先食補:深海魚、蛋黃補維生素D,動物肝臟、乳制品補B12,彩椒、獼猴桃補維生素C;
- 精準檢測:需檢測血清25-羥維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反映B12水平)等指標,避免盲目補充;
- 協同增效:維生素D與K2同補促進吸收,B族維生素需整體補充,維生素C隨餐服用減少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營養調節更像是為身體搭建“防御工事”,而非替代藥物治療。北京協和醫院睡眠中心曾接診過一位患者,在規范補充維生素D三個月后,雖然日間嗜睡評分未明顯下降,但長期伴隨的肌肉酸痛和情緒低落得到改善。“就像生銹的齒輪終于加了潤滑油”,他這樣形容身體的變化。
對于發作性睡病患者而言,關注維生素缺口的意義,或許遠超營養學本身。當醫學尚未完全解開疾病密碼時,這些可量化的營養指標,至少為患者提供了一組“看得見的調控按鈕”。正如一位病友在自我管理日記中寫的:“每天曬太陽補充VD的15分鐘,是我從疾病手中搶回的對生活的儀式感。”
中醫李慧英醫生指出,發作性睡病是一種慢性睡眠障礙,多在兒童或青年期起病,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發作為典型特征。常伴有猝倒、睡眠癱瘓、幻覺、發胖、情緒不穩多夢等癥狀,中醫稱其為“嗜睡癥”。這一疾病十分危險,在馬路或開車時突然發病,后果不堪設想,嚴重影響生活、學習與工作,務必及時應對。咨詢13693287132
李慧英醫生憑借三十余年臨床經驗,強調中醫在治療此類疑難雜癥上優勢顯著。其總結的醒神健腦療法,依據患者個體差異與病情特征辨證用藥,形成獨特處方特色。通過傳播發作性睡病相關知識,能減少誤解,讓患者獲得更多關懷與理解,助力及時、有效的治療,現已幫助眾多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