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成大事者,必先摳其細節。唯有在細微之處上心,才能真真切切辦好事情。
養生也是如此,光在口頭上做文章,不再實際處落地,也是一紙空談。
在養身這件事上,一直以來都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
但其實,最好的養生,不是鍛煉,也不是睡覺,而是一個字:“微”。
做到了這三個微條件,便能養好身,養好心,順遂平和,從容過好一生。
1
少食,微餓,增壽
曾仕強教授在談論“福報”的時候,舉過一個特別經典的案例。
他說:一個人能享多少福報,不用去算命,只要看他日常的飲食習慣就知道。
懂得細嚼慢咽,吃飯只吃七分飽的人,往往能活到壽終正寢;而一上桌就狼吞虎咽,如同餓死鬼投胎的,通常都很容易生病,死于非命。
他說的并非危言聳聽,也有科學依據。
據了解,有80%的食道癌患者都有不良的飲食習慣,而多數的胃病患者也是因為飲食上的不規律造成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適當地減食,節制自己的口腹之欲,使得脾胃運化有度,方是延年益壽之道。
正所謂:“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
好的腸胃健康,是從節制飲食習慣,飯吃七分飽,菜吃七分好開始的。
2
少想,微思,寬心
有一個特別“反常”的現象。
現代人物質、生活條件都比十幾年前的人好上數倍。
但現代人的幸福感卻大不如前。
為什么日子過得好了,臉上的笑容卻少了?
曾仕強教授說:凡事不要想太多,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懂得跟著天意去走。所謂的成事在人,人能成的都是目光所及,計劃之內的小事。而真正的大事都是“看天意”,天意能成,功到自然成;天意不成,還需靜待時機。
總有人說: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其樂無窮。
可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天地之大,無窮盡;人力微茫,同草芥。
人這一輩子是斗不過天意的,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我們能做的,無非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因此,一個人少去想事,多去享受生活,去體會一切的發生,才是真正的人間正事。
正如《格言聯璧》中所說:“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倘若事事都要都計較個清楚,弄個明白,反而容易不快樂。
“裝瘋賣傻”也好,“裝聾作啞”也罷,凡事少摻和寫,遇事瀟灑些,世事看淡些,方能獲得喜樂人生。
3
少言,微語,養福
鬼谷子有兩個弟子,一個孫臏,一個龐涓。
龐涓在山中修行時,就習慣性的口無遮攔,經常說出一些不好的話。
在出山之前,鬼谷子特別警醒他一定要少言,寡語,惜字如金。
可龐涓一入宮,就斷言之后的國運,惹得當時的帝王不快,險些葬身于地牢之中,幸得趕來的孫臏相救,才免于一難。
俗話說:“一言可招福,一言可招禍。”
嘴巴是五官中唯一會發聲的器官,同時它也是一個命運的“生死門”。
曾仕強教授說:從小到大,凡是話太多的人,第一個傷元氣,身體不會好;第二個,人家聽了就討厭。
人的話頭一旦密了就容易口無遮攔,也容易說出一些不經腦子的話,敗壞一些事情。
嘴上關不住,福報也會隨著言語溜走,更何況,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的話多了,是非禍患也就隨之而來。
所以,人一定要學會把住“口風”,守住“口德”,養好“口欲”,才會有“口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