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結束已經半個月了,可回頭一想,年好像沒怎么過一樣,甚至連一點兒深刻的記憶都沒有留下。
沒有小時候盼著穿新衣、放鞭炮的激動,也沒有大年三十圍坐一桌吃年夜飯的熱鬧,甚至連街上喜慶的氛圍也淡了不少。不知道從何時起,年味兒好像越來越淡了。前幾天和家里打了個電話,和爸媽聊起小時候過年的趣事,才恍然大悟:年味兒變淡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家的味道”變淡了。
曾經的年,是大家庭團聚的年曾經,春節是一場盛大的家庭聚會,是一次不容缺席的團圓盛宴。那時候,家不僅僅是一個住的地方,更是一個大家庭的情感紐帶,而長輩則是維系這份羈絆的核心。只要老人還在,家就在,春節一定是熱熱鬧鬧的,大家都圍著老人轉。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逐漸老去,甚至相繼離世,曾經熱鬧非凡的大家庭慢慢散了。親戚之間的走動變少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各自忙碌,過年也就少了往日的氛圍。電視劇《人世間》里,多次出現的過年場景,就真實地展現了這一變化。故事發生在東北的一座城市,周家有三兄妹,小時候,他們的家曾是溫暖的避風港。十年浩劫后的第一個春節,分散在各處的家庭成員終于團聚了。周家父親從外地趕回來,周母在兒媳婦的照料下康復。兄妹三人都帶著愛人回家,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兒子和女兒雙雙考上了北大。那一年,大家一起打掃房屋、張羅年夜飯、圍坐守歲,每個人都沉浸在團圓的喜悅中。然而,歲月無情,周家經歷了種種變故,周父周母相繼去世。多年后,周家小兒子提前出獄,兄妹三人本打算借機團聚,但都被現實的種種原因束縛。最終只能在各自的小家庭里,過了一個冷冷清清的年。曾經的“有老人在,家就在”,如今卻變成了“各自成家,各自過年”。這樣的變化,不只是電視劇里的故事,而是現實中許多家庭的縮影。人多,自然熱鬧,人少,就難免冷清。過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坐在一起的熱鬧一去不復返。維系家族關系的長輩若不在,則缺了共同的歸屬感,缺少那股“向心力”。然而,即便時代在變,大家族變成了小家庭,但其實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卻從未變過。或許,我們無法讓春節回到過去的模樣,但至少,我們可以珍惜這難得的時光,多一些陪伴與交流。
曾經的年,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年曾經的年,是全家齊心協力的年,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便進入了迎接新年的“戰斗狀態”。在作家榮青的散文集《請回答1998》中,記錄了一家人準備春節的溫馨場景,既瑣碎又充滿煙火氣。她的母親從臘八就開始張羅,臘月初七先把豆子泡好。第二天清晨,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就端上了餐桌,從這一刻起,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隨后,家里便開始熱鬧起來,榮青最喜歡跟著母親做蒸肉。只見母親將土豆煮熟,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淀粉、豬肉和蔥攪拌。她也有自己的任務——灶臺旁放著一盆涼水,她先蘸一下手,再捏起一個滾燙的土豆,將土豆皮兒剝掉。父親雖然工作繁忙,但每逢過年,他總是不辭辛勞地打掃院落,擦拭窗戶,將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到了年三十,母親在廚房里忙碌,火爐上熬著漿糊,她便幫父親貼春聯,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迎接新年。然而,如今的春節,已悄然變了模樣。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削弱了“過年”的儀式感。年貨不再需要全家人出動,只需在手機屏幕上輕輕點幾下,在家坐等就行了;年夜飯也不再需要幾代人圍著廚房忙碌,直接打個電話預訂菜單,甚至可以點一桌外賣;春聯也無需熬漿糊,各種便捷的膠帶就已經讓人選花了眼,輕輕一撕、一貼,就能完成曾經一家人合力完成的儀式;一切變得高效、輕松,但與此同時,家人共同參與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便捷帶走了“麻煩”,也帶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歡笑,消解了家的凝聚力。其實忙碌的過程,才是情感凝聚的過程。真正的年味,不是靠吃什么、去哪兒吃,而是需要每個人一起去參與、去創造。年味,始終藏在家的煙火氣里,藏在那些共同度過的時光里。
曾經的年,是人與人聯結的年
年味變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正在不知不覺間逐漸疏遠。過去的春節,是一整個熟人社會共同營造的節日氛圍,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彼此串門拜年,年味自然濃。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緊密而溫暖。電視劇《小巷人家》就生動地再現了那個熟人社會的溫暖畫面。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蘇州一家棉紡廠的家屬院里,黃玲和宋瑩成了鄰居。她們共用一個院子,在朝夕相處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生活雖不富裕,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格外真摯。宋瑩為了買一臺電視機,省吃儉用攢了半年,還是差了一些錢。黃玲知道后,想借錢給她,卻又怕她不好意思,便笑著對她說:
“你先拿去,就當替我存錢了。”
這份貼心的幫助,讓宋瑩既感動又安心。她也默默關心著黃玲的家庭,得知她家口糧不夠,怕孩子吃不飽長不高,便讓自己的兒子帶些零食過去,悄悄送給對方。這份鄰里之間的溫情,不只存在于她們二人之間,而是整個小巷的縮影。下大雨時,張嬸家晾在院子里的衣服被雨淋了,王奶奶一看到,立刻招呼左鄰右舍幫忙收拾,把衣服暫時放到自己家里。哪戶人家電路壞了,幾個年輕人馬上趕來幫忙修理,毫不推辭。日常生活中,鄰里之間也總是互相照應,借米借面、幫忙接送孩子,甚至當有人經濟上遇到困難,大家也愿意慷慨解囊。那時的街坊鄰居,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比許多親戚還要親近。而如今,人們住進了高樓大廈,門對門的鄰居卻形同陌路,昔日的鄰里溫情,如今漸行漸遠。串門拜年的場景被手機屏幕取代,微信群里一句“新年快樂”就算是拜年,朋友圈點個贊也成了一種新型的“年味”。從面對面的熱絡交流,變成了冷冰冰的文字和千篇一律的表情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隨之變得淡漠。當“嘴上的拜年”變成了“手上的拜年”,當親戚成了社交平臺上的點贊之交,曾經那個熱鬧溫暖、充滿煙火氣的春節,也就漸漸失去了年味。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承載著我們一整年的期盼,是一家人相聚的理由,是心靈深處對家的渴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一家團圓,始終是春節最核心的意義,是年的靈魂。年味不該只是回憶,而應該是每一年都能真切感受到的溫度。只要家的溫暖不變,親情的羈絆不變,年味便依舊存在。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光,就是守住年味最好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