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提到大清辛者庫出身的后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乾隆皇帝的寵妃——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也就是令妃)。了解清史的應該知道,魏佳氏出身滿洲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辛者庫)。
提到辛者庫人,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這些人是出身罪籍。
確實,魏佳氏其實出身沈陽魏氏,是入旗的漢人,屬于漢軍正黃旗,其入旗的始祖是綏恩。然而綏恩在南征南明的過程中,觸犯了逃人法,攝政王多爾袞便將綏恩所在的牛錄編入了內務府正黃旗第一參領三管領下。也就是說,魏佳氏的家族確實因罪而入辛者庫。
雖然是辛者庫出身,但照樣可以參加內務府主持的選秀,被選中后入宮成為官女子,甚至直接成為后妃。像乾隆的惇妃汪佳氏,便是直接以內廷主位——常在的身份入宮的。
魏佳氏何時入宮、是否擔任過官女子、何時開始得到乾隆的寵幸都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魏佳氏最晚在乾隆九年便入宮了,因為在乾隆十年時魏佳氏被封為貴人,沒多久便被詔封為令嬪,而且在乾隆十三年無所出的情況下晉封為了令妃。
魏佳氏已經位居妃位,又得盛寵,乾隆為其母族抬旗也是理所應當的,乾隆十六年魏佳氏的母族由包衣管領(辛者庫)改為包衣佐領(包衣)。
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魏佳氏用了10年的時間先后七次懷孕,生下了四位皇子兩位公主,其中便包括嘉慶帝永琰。而正是因為魏佳氏接連生下皇子公主,乾隆在乾隆二十四年將其晉封為令貴妃;并且在繼后納喇氏斷發后將其晉封為令皇貴妃、統攝六宮。
乾隆四十年在魏佳氏病重的時候,乾隆再次為其抬旗,將其抬出包衣,抬入滿洲鑲黃旗。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魏佳氏的母族已經屬滿洲上三旗。
這便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用自己一生的寵愛、生育的六位皇子公主讓自己的母族擺脫了包衣管領下人的出身。孝儀純皇后雖然是大清第一位辛者庫出身的皇后,但并非大清第一位辛者庫出身被封為妃的后妃。
你知道大清首位辛者庫出身被封為后妃的是誰嗎?
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康熙的寵妃良妃衛氏(覺禪氏),良妃作為大清首位辛者庫出身被封為妃的后妃,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認識一下良妃在康熙朝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若康熙寵愛良妃,又為何將其稱之為“辛者庫賤奴”呢?
雖出身辛者庫,但并非罪籍
孝儀純皇后出身辛者庫,而且確實是出身罪籍的辛者庫人。但是并非所有的辛者庫人都是罪籍,應該說大部分的辛者庫人并非罪籍,而是正常的包衣籍。
辛者庫又被稱之為“渾托和”,而“渾托和”的意思是“半個佐領”。
包衣是佐領,辛者庫便是半個佐領,若是入旗的人數比較少的話便會被編為半個佐領,稱“辛者庫”。而良妃衛氏的母族之所以屬于辛者庫,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良妃的家族是在“天聰朝(皇太極在汗位上時的年號)時期歸順后金的”,因為家族的人少而被正常編入辛者庫,并非像孝儀純皇后的母族那樣因罪而入。
而且大清辛者庫出身的后妃,大多都是良妃衛氏這樣正常被編為半個佐領的辛者庫。
比如:
康熙的定妃萬琉哈氏
雍正的裕妃(純懿皇貴妃)耿佳氏,和親王弘晝的生母
雍正的謙妃劉氏,果郡王弘曕的生母
乾隆的儀嬪黃氏
乾隆的瑞貴人索綽羅氏
嘉慶帝的華妃侯佳氏
這些大清后妃便都非罪入的辛者庫人出身。跟包衣佐領(包衣)一樣,包衣管領(辛者庫)也是皇帝納妃的一個途徑。而且有很多皇子的福晉也是從辛者庫中挑選的,比如在雍正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其辛者庫出身的耿氏便侍奉在胤禛身邊為侍妾格格;康熙七阿哥胤祐的側福晉巴爾達氏也是辛者庫出身。
良妃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佛阿拉地方,在歸順后金(大清)后便世代在內務府中任職:
其曾祖父瑚石(入旗的始祖)任膳房總管;
其祖父都楞額任正五品內管領一職
都楞額共生有三個兒子:
長子都爾柏
次子塔布鼐任內管領;
三子阿布鼐原為內管領,后任膳房總管,而良妃便是阿布鼐的女兒
其兄阿林
其弟噶達渾原本任內管領,在康熙三十年左右又兼任內務府廣儲司員外郎,在康熙五十二年時被擢升為四品盛京佐領,雍正朝時位至內務府總管
“噶達渾原系包衣佐領下微賤奴才,朕施恩由包衣佐領下撤出移于旗下,用至內務府總管
其堂兄塔漢位至內管領
可見雖然良妃是辛者庫出身,但是其家族的職務其實跟很多包衣出身的后妃都是一樣的。像康熙的德妃烏雅氏、敏妃章佳氏,其母族都曾擔任過膳房總管等職。
被晉封為嬪
(下文中將良妃稱之為衛氏)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康熙皇帝先后兩次在內務府秀女中挑選了八位入宮,這八位秀女于十二月十三日同日入宮。而良妃便是其中之一,康熙親自挑選的秀女,便是作為備選后妃入宮的,而這八位秀女除了衛氏最終被封為良妃外,還有烏雅氏被封為德妃、萬琉哈氏被封為定妃。
剩下的五位秀女,則為官女子,到一定年齡后出宮自行婚配。
辛者庫出身的衛氏能夠在內務府上三旗選秀中被康熙看中,并且得到康熙的寵幸,便可見衛氏自身的條件應當是不錯的,不僅聰慧溫柔而且長相出眾。
根據《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的記載:衛氏:
“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
若是這樣的說法當真的話,衛氏便是康熙的“香妃”。
當然這樣的說法大多見于民間傳說,雖然是傳說,但是起碼能反映出衛氏確實是一位美麗的女子
而且根據《清宮中以宮女為主的女仆階層》的記載,自順治十八年確定宮女需要從內務府上三旗佐領以及管領中挑選,官員世家的女子也可以入宮。
這些被選中入宮的官女子,除了學習宮規外,還要進行刺繡、灑掃等各項技能的考核,只有考核通過后才能留下。留下的官女子,需要每日讀書以及寫字一個時辰。
這些官女子中,若是妙容較好而且聰慧的話,便會被送到各宮侍奉諸位主位娘娘;
若是相貌一般的,便需要干一些粗活。
這說明這些佐領以及管領出身的宮女,要被分配做什么,是看自身的條件而非出身。衛氏能夠成為康熙眾多后妃中的一個,而且還是寵妃之一,便可見其樣貌確實出眾而且資質較佳。入宮后宮女需要讀書寫字,也可衛氏是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
雖然衛氏在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入宮,但是至于她何時得到康熙的寵幸、是否擔任過官女子、在哪個宮女當差便不得而知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康熙二十年二月,衛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八子胤禩,也就是九子奪嫡之爭中的“八賢王”。
若是按照生下皇子時間與數量的話,衛氏似乎并不如烏雅氏得寵。
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便生下了皇四子胤禛,在康熙二十七年之前又接連生下了五位皇子公主。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烏雅氏的位份也在不斷地變化:官女子——貴格格——德嬪——德妃。
而衛氏,仍舊是沒有任何封號的庶妃(品級不確定,從未正式冊封位份)。
而烏雅氏之所以能夠如此快被晉封為德妃,除了得寵外,其實跟其出身也有關,畢竟烏雅氏出身包衣。在烏雅氏之前,康熙的后宮中,已經正式冊封過出身包衣的后妃:
接連生下五位皇子一位公主的馬佳氏,康熙十六年被晉封為了榮嬪,康熙二十年時晉封為榮妃;
生下兩位皇子、位居四妃之首的惠妃烏拉那拉氏,與馬佳氏一同晉封;
康熙十六年入宮的郭絡羅氏,同馬佳氏一起晉封;
可見在康熙的后宮中,出身包衣的女子被冊封為嬪、冊封為妃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而像衛氏這樣出身辛者庫的妃嬪,便沒有這樣的先例。
像皇十二子胤祹的生母萬琉哈氏,即便是在康熙二十四年生下皇子也一直是沒有封號的庶妃,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封為定嬪。
而衛氏,早了萬琉哈氏將近20年的時間,開始享受嬪級待遇,便可見康熙確實待衛氏不薄。
康熙二十八年時,衛氏被詔封為嬪,此時的衛氏開始享受嬪級待遇,因為沒有正式冊封所以衛氏并沒有正式的封號。康熙之所以沒有對衛氏行正式的冊封禮,并非康熙不重視衛氏,而是因為在康熙朝時便不注重妃嬪的冊封禮。
同衛氏一起晉封為嬪的,還有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貴妃(未行正式冊封禮)。
至于在衛氏被封為嬪之前,究竟是何位份等級,便不確定了。
被晉封為妃
康熙三十九年時,衛氏作為第二批正式冊封的后宮主位被正式冊封為良嬪。
爾衛氏德蘊溫柔,性嫻禮教,位在掖庭之列,克著音徽,禮昭典冊之榮,宜加寵錫。茲仰承皇太后慈諭,冊爾為良嬪。
同衛氏一起晉封為嬪的,還有瓜爾佳氏,被晉封為和嬪。
瓜爾佳氏是滿洲鑲紅旗出身,康熙三十七年通過外八旗選秀入宮,入宮僅兩年便被封為和嬪,可想而知康熙對瓜爾佳氏的寵愛程度。當然這也跟瓜爾佳氏的出身有關系,畢竟是滿洲八旗出身,其父為三品協領。
這一點,是衛氏遠不能相比的。
此時的衛氏已經“色衰而愛馳”,但仍舊得康熙惦記,被晉封為嬪。
后衛氏更是被晉封為良妃,成為大清第一位辛者庫出身被晉封為妃的妃嬪。
康熙能夠為衛氏打破祖制,便足以見康熙對衛氏的情分。
至于衛氏何時被晉封為良妃尚且不確定,按照《皇室玉牒》的記載,康熙四十五年時衛氏還被稱之為良嬪,而衛氏是在康熙五十年病逝,衛氏病逝后,其喪禮的規格是按照孝誠仁皇后的妹妹平妃的喪禮規格來辦的。可見康熙五十年的時間,衛氏已經身居妃位。
那么我們便可以大致推斷,衛氏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間被晉封為妃的。
而且在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五十年間,并沒有其他妃嬪被晉封為妃的記載,可見衛氏是被單獨晉封為妃。
衛氏被晉封為妃后,康熙的后宮便有五妃:
惠妃
宜妃
德妃
榮妃
良妃
而良妃,是五妃中生下首位皇子最晚、資歷最淺的一位。
可能有人會說:也許康熙是在衛氏病逝后,將其追封為良妃的呢?
其實并非如此,《星源集慶》中記載:
“良妃衛氏,....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冊封良嬪,后晉封良妃。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日薨。
《皇朝文獻通考》也有類似的記載:
良妃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嬪,后晉封良妃。
在康熙的起居注中也記載了衛氏是良妃,如此便可確定衛氏確實是在生前便被晉封為良妃,而非死后追封。
當然衛氏也有可能是在病重時,康熙為了沖喜,而將衛氏晉封為良妃的。畢竟在康熙朝時卻是有這樣的先例:康熙二十八年時,佟佳皇貴妃病重,康熙為了沖喜便將佟佳皇貴妃直接冊封為皇后
在衛氏的祭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念久備乎嬪行,爰優加夫妃號,方期永綿福祉,何意遽告淪殂。
康熙似乎是為了讓病重的衛氏“福壽綿長”,而將其晉封為良妃
不管衛氏究竟是何時被晉封為良妃,她都是大清第一位辛者庫出身生前便被晉封為妃的后妃。
像皇十二子胤祹的生母萬琉哈氏,做了四十余年的庶妃才被晉封為嬪。
如此相比的話,衛氏對于康熙而言確實不一般。
但康熙為何要將衛氏稱之為“賤奴”呢?
這其實跟衛氏并無關系,而是跟衛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有關。
衛氏為何被稱“賤奴”?
衛氏在康熙二十年生下了八阿哥胤禩,雖然胤禩是衛氏親生,但是衛氏并不能親自撫養親子。其實不單單是因為衛氏出身低微、位份較低,還因為在大清皇子一般不能由生母親自撫養。
一開始胤禩由惠妃烏拉那拉氏撫養,后又被送到佟佳皇貴妃(也就是孝懿仁皇后)的宮中。
能夠由四妃之首、與康熙第三位皇后先后撫養,便可見康熙對胤禩的重視程度。
而胤禩確實也沒有讓康熙失望,不僅聰慧隨和,而且通曉滿蒙漢藏多種文字,騎馬射箭的功夫也很不錯,康熙對其十分寵愛。正因為如此,在康熙三十七年時,胤禩便被封為多羅貝勒。
值得一提的是,胤禩是此次康熙大封皇子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而且是直接冊封為貝勒,而非貝子、輔國公等爵位。
不僅如此,在胤禩被封貝勒前,康熙為其指婚了一位出身十分顯赫的女子為嫡福晉——郭絡羅氏
郭絡羅氏的出身有多顯赫呢?
其母族是頻繁同皇家聯姻的郭絡羅氏一族,其父明尚為和碩額駙;
其外祖父家,是康熙朝時期第一王族——岳樂家族,岳樂不僅為和碩安親王,其三個兒子在康熙朝時被封為郡王(后被降爵);而且岳樂的第三位嫡福晉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女兒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的姑姑、索額圖的姐姐。
正因為如此,胤禩在奪嫡之爭中,才會得到如此多朝臣的支持。
胤禩之所以得此,其實也是因為其母衛氏得寵的緣故。
若是按照康熙對胤禩的寵愛程度,胤禩被晉封為親王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然而慢慢地胤禩讓康熙越來越厭惡,不為別的,就因為胤禩是世人皆知的“八賢王”,意圖爭奪皇太子之位。
康熙雖然重視衛氏,寵愛胤禩,但是并不意味著會讓胤禩做未來皇帝。
畢竟大清還沒有生母為辛者庫出身的皇帝,而且胤禩在朝中如此高的“威望”確實也讓康熙十分忌憚。在胤礽被廢后,推薦胤禩為新太子的,居然有如此多的朝廷重臣:
康熙的小舅舅、孝懿仁皇后的父親佟國維
康熙的寵臣、大學士馬齊(孝賢皇后伯父)
康熙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的弟弟、康熙寵臣阿靈阿
大學士納蘭明珠的次子、康熙寵臣納蘭揆敘
也就是說除了郭絡羅氏一族、岳樂家族、赫舍里氏家族外,還有佟佳氏一族、富察氏一族、弘毅公家族、納蘭家族等勛貴家族都支持胤禩為新太子。
這是康熙意料之外的,畢竟此時的胤禩已經圈禁。
隨即康熙便直接拒絕了諸臣們的推薦,并且將胤禩稱之為“賤奴所生”,并沒有將胤禩立為新太子的打算。
親子被圈禁,最著急的莫過于衛氏。
但是“后宮不得干政”,更不可言及立儲一事,或許正因為如此,衛氏在康熙五十年便病逝了。
歷史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胤禩在“斃鷹事件”后便徹底失去了繼位的可能;
而且在康熙六十一年繼位的,是皇四子胤禛,而非皇八子胤禩,也非皇十四子胤禵。
雍正四年,胤禩被圈禁而死
結語
衛氏一生有兩大幸事,也有一件不幸的事情:
第一大幸事,雖辛者庫出身,但成為康熙的妃嬪,而且還得到了康熙的寵愛;
第二大幸事,成為大清第一位辛者庫出身,但是在生前便被晉封為妃的妃嬪;
不幸的事情,雖生下一位皇子,得以母憑子貴,但是唯一的兒子卻因為奪嫡而未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