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處堪稱最冷的地方,這里地理位置顯著,曾是商貿往來重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然而,曾居住著5萬人的繁華小城,如今碩大的城鎮卻空無一人,僅剩呼嘯的北風、遍地的黃土、以及城鎮尚且保留下來的舊社瓦房,還依稀訴說著這里曾經的輝煌,那么,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歷程?
西北雄關要隘-殺虎口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有一座名為殺虎口的古老關隘,地處晉蒙兩省交界處,這里兩側高山對峙,東依塘子山,西抵大堡山,地勢十分險峻,海拔高達1230米,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十分漫長寒冷,夜間氣溫能夠低至-19℃,白天最高溫度通常都不會超過-1℃,因此,這里也被視為是山西最冷的地方之一。
雖然氣候比較惡劣,但殺虎口歷史上卻是一處十分關鍵的戰略要地,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無數繁華與滄桑。
由于殺虎口北側緊鄰內蒙古,因此這里古代時便是中原漢族政權與塞外游牧民族交鋒的重要通道,有著“三晉門古”、“南北通衢”之稱。在不同時期,殺虎口因特殊的戰略地位一直承擔著重要的防御作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被稱之為參合陘、隋唐時期被叫做“白狼關、到了宋元又被叫做牙狼關,明朝時期,殺虎口成為明長城北部的一處關口,被視為是中原抵御蒙古瓦剌南侵的重要防線,對守衛邊疆意義重大,因此在當時得名“殺胡口”。直到清朝時期,為了安定北方少數民族,康熙才將其改名為殺虎口。
除了防御價值,殺虎口還是晉商的重要發源地和主通道,殺虎口兩側高山間是縱貫南北的蒼頭河,所形成的蒼頭河谷地,這里是南北溝通的重要通道,隨著商貿的興盛,殺虎口也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與蒙古、新疆、俄國等地區貿易往來的必經之路,著名的大盛魁等商號便是在此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邊貿的發展,殺虎口逐漸商賈云集、商鋪林立,鼎盛時期,曾居住了近5萬人。
清朝還曾在殺虎口設立八大衙門,后改稱為“欽差督理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并成為當時全國設立的39個征收過稅的常關之一,同時也是山西唯一的常關。負責征稅的范圍東起山西天鎮縣新平堡,西至陜西神木,北抵包頭和呼和浩特,轄區東西長達200多公里,關稅收入十分豐厚。
殺虎口為何如今空無一人
清朝康熙年間至民國初年,這里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事件走西口,當時受連年自然災害影響,山西等地區糧食大幅減產,人民生活困苦,導致山西經濟衰退嚴重,大量民眾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關外謀生。當時走西口的路線大致有兩條,一條是向東經張家口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另一條便是向西,從山西殺虎口前往關外,進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在此過程中殺虎口便成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殺虎口也被叫做西口。
走西口發生后,一方面緩解了關內的人地矛盾,和資源配置壓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蒙地經濟發展,同時山西商人也開始向西探索,帶走了當地的大量商貿資源。貨物通關頻率降低,殺虎口作為重要稅卡,征收稅款因此逐漸減少,后又因戰爭、氣候、以及地緣關系、國際局勢的變化,山西地區商貿進一步受到影響,殺虎口經濟更加一蹶不振。
1929年,殺虎口稅關被撤銷,原本在這里的稅務機關被遷移至內蒙古豐鎮,殺虎口稅關徹底成為歷史。在失去經濟支柱后,殺虎口逐漸荒廢,變成了一座空無一人的“鬼城”。
雖然如今的殺虎口早已不復昔日盛景,但這座關隘,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它見證了中國近代金融貿易的興衰,依舊時刻彰顯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鮮明特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