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閱讀俱樂部”是三明治線上寫作社群每日書社區的共讀共寫活動。我們會在當月的寫作社群內更新選書資訊,書籍范圍包括非虛構、文學、歷史、社科類。參與每日書的作者可報名申請獲得贈閱。在閱讀俱樂部,你可以:
●獲贈精選書目
●嘗鮮還未上市的新書
●和每日書小伙伴們共讀,交流閱讀感受
●獲得編輯推薦的延伸閱讀
●共寫書評,你的閱讀體驗被更多人看見
2025年3月將有四本書作為三明治閱讀俱樂部的共讀書目,分別是《惹作》《邪惡的幸福》《親愛的生活》《漫游在雨中池塘》。
獲得贈書方式:報名參加 → 填寫社群內發布的申請表 →被選中獲得贈書,參與共讀活動。希望收到贈書的小伙伴至少寫下300字閱讀感受,精彩書評將會發布在三明治公眾號上。
《惹作》
作者:易小荷
出品方:新經典文化
從成都出發,坐五個多小時汽車到達雷波縣,再繼續開車一個多小時,才可以到達瓦崗鎮。在川西南的大山深處,易小荷和惹作的故事相遇。在人們破碎的記憶與神秘的語調里,易小荷回到了十年前惹作毅然喝下百草枯的夜晚,又回到她的童年,她生命里所有閃過光的時刻。究竟是什么讓惹作如此年輕就選擇了死亡?在短暫的生命里,她過著怎樣的生活?
這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女性的故事,故事里有歌聲,也有哭聲和笑聲。一路走下來,擋住她們的,不只是高山峽谷,還有許多更加巍峨深邃的東西,來自彝族歌謠中的古老過往,也來自眉睫之下的一針一線,它們綿延千年,纏繞不去,打成一個巨大的死結。這個結難以解開,這個結必須解開。她們的身份是女兒、妹妹、妻子、母親,但愿今后,她們能更多地做做自己。
書 摘
苦惹作死得很慢,她喝下一瓶百草枯,撐到第三天,才咽下最后一口氣。
瓦曲拖村的人,大都不記得她的樣子,也不記得她為什么而死。在這大山之間的小小彝村,一個女人的死就像一粒苞谷落進泥里。事實上,她們活著的時候也這樣無聲無息。
連苦惹作的哥哥姐姐也不知道她死的時候到底多大,十八歲,或者十九歲。他們只記得她生于夏天,“蕎麥剛播種,洋芋還沒有收上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記得她的死亡日期,應該是馬月,要不然就是羊月,“都穿厚衣服了,冷得很”。
那是2013年,瓦曲拖村已經通了電,但還沒裝上路燈,村民們總是心疼那兩度電,黑透了也不肯開燈,拾兩根柴火放進火塘里,屋子里才有點黯淡的光亮。黃昏時刻,也就是“子姆”和“厄姆”交替之時。“子姆”是白天,“陽世界”;“厄姆”是黑夜,“陰世界”。此刻過后,黑暗籠罩大地,妖魔和鬼魂開始滿世游蕩,十八歲的苦惹作走在了去死的路上。
她低著頭,慢慢走過一片只剩殘株的苞谷地,走過一條積雪的泥濘土路。幾只鵝撲扇翅膀,老牛臥在路邊咀嚼干草,有些人家的炊煙已經飄上屋頂,空氣中彌漫著雪的味道、牛糞的味道、煮洋芋的味道,以及宰殺牲畜的血腥味中的死亡氣息。
《邪惡的幸福》
作者:托芙·迪特萊弗森
出品方:野spring
20世紀丹麥國寶級作家、《哥本哈根三部曲》作者托芙·迪特萊弗森短篇小說集,聚焦作者生命中的母題:童年經歷、家庭關系、婚姻生活、女性生活;以手術刀一般精準的筆法、精心挑選的細節、冷靜克制的文風,展現困于婚姻制度和情感關系的人類處境。
“最重要的東西可能正是你永遠無法擁有的。那是所有幸福的所在。”
失落的新婚妻子、被收養的男孩、患抑郁癥的丈夫、逃離家庭的少女……傘、流浪貓、照片、禮服、刀、鳥、鞋子、針線盒……迪特萊弗森善于捕捉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張力,在日常事物間探尋世間幸福的要義。
書 摘
我十七歲時,我們搬進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位于我母親稱為“更好的社區”里。每月的租金比我們之前住的兩居室公寓要貴二十克朗。我父親確信這會把我們壓垮,母親卻堅信我們必須搬家。她沒有為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解釋,我父親也無法反抗。不久前我哥哥結婚了,只是為了離開這個家。也許我母親認為,如果我有了自己的房間,就會在家里待得更久。然而,和舊公寓中我的房間一樣,我的新房間也并不完全屬于我。只有當我睡在沙發上的時候,它才是我的,這套沙發曾經放在我父母的臥室里。我的房間和我母親稱之為“客廳”的地方僅一簾之隔,客廳是為訪客準備的。然而,除了安娜姨媽,從來沒有人探訪過我們。在我的童年時代,她是最可愛、最歡樂的人,但那時我只對年輕男人和詩歌感興趣。我母親認為,這兩樣都是我們家的敵對分子。我所有的詩都是關于愛情的,她拿到其中的一首時,立刻哭了起來,說她無法理解我是從哪里接觸到這么惡心的想法的。
《親愛的生活》
作者:艾麗絲·門羅
出品方:新經典文化
《親愛的生活》出版于2012年門羅81歲之際。次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門羅,頒獎詞稱其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親愛的生活》是她的第十四部,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說集。本書共有14個故事,門羅有意將最后4篇命名為“終曲”,通過回憶人生序曲為寫作生涯畫上句點,展現出“告別之姿”。
背叛、逃離、欺騙、意外、衰老、死亡、時間——年老賦予這些門羅式母題以獨特的視角,也賦予門羅全新的寫作主題。在這部途經人生各個階段的作品集中,門羅站在生命的末尾以回望之姿重解生活的遺憾與虧欠、創痛與溫情、失去與原諒。更有四篇首度承認的自傳性故事,拼貼塑造作家個性與一生的童年碎片,揭露藏匿于門羅眾多故事中的隱秘胎記。
書 摘
一定只是因為工作沒有像之前和之后的夏天一樣,將一天當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填滿。
也許這就是我的睡眠開始出現問題的原因。我想,剛開始,那意味著清醒地躺在那里直到午夜時分,并奇怪在家里其他人都陷入睡眠之時,自己為何如此清醒。我會讀書,以尋常的方式讓自己疲勞,然后關燈,等待。沒有人會在這期間叫我,讓我關燈睡覺。有生以來第一次(這一定也標志了某種特別的狀態)我可以自己決定一件事。
白天的光線消失,深夜的燈光熄滅之后,要過一陣子家里才發生變化。將平日那些待做的、擱置的和業已完成的喧囂事務放在身后,家變成了一個更為奇怪的地方,家里的人和支配他們生活的工作不見了,周圍一切事物的用處消失了,所有的家具都隱匿起來,由于沒有任何人關注而不再存在。
你也許認為這是一種解放。開始時也許是的。自由。陌生。但是我失眠的時間漸漸延長,終至整夜無眠,眼睜睜地看著黎明到來,我越來越心煩意亂。我開始念押韻的小詩,后來又念真正的詩歌,剛開始是為了讓自己失去知覺,后來幾乎是在不自覺地念。這個做法似乎在嘲弄我。當詞語變得荒唐,變成最可笑的任意發聲,我是在嘲弄我自己。
《漫游在雨中池塘》
作者:喬治·桑德斯
出版:浙江文藝出版社
小說創作是否遵循一套法則?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作者預先設定的嗎?那些讓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元素,究竟是技巧還是情感?面對創作,我們應當通過勤奮學習來掌握其中的法則與技巧,還是應當更多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僅靠模仿知名作家的風格,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之路?而今,人們又該如何重新解讀經典小說?
《漫游在雨中池塘》是布克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喬治·桑德斯結合其在雪城大學教授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二十余年經驗,精心編撰的一部充滿智慧與幽默的評論集。
在本書中,桑德斯深入剖析了契訶夫的《在馬車上》《寶貝》《醋栗》,屠格涅夫的《歌手》,托爾斯泰的《主與仆》《破罐子阿廖沙》,以及果戈理的《鼻子》這7個俄羅斯經典短篇,引導讀者探索短篇小說的結構,辨析作品中的巧妙設計與不經意間的靈感閃現。
此外,書末還附有“刪除練習”“升級練習”“翻譯練習”這3個課后活動,鼓勵讀者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試著動手拿起筆來。
精 彩 句 摘
這篇故事似乎在問:“她的這種特質是好還是壞?” 契訶夫回答:“是。”
而這也正是我一直深愛著這篇故事的原因,不管它有多少不足,都可以被原諒。不可否認,我一 直很反感屠格涅夫創作上的技術缺陷——成堆的關于鼻子、眉毛和發際線的描述;走走停停的行 動;離題中的離題——但突然間我被打動了,因為雅什卡的歌聲很美,盡管技術上仍有不足。想 想吧,屠格涅夫的創作“表演”其實和雅什卡很像,雖然有諸多不足,但仍帶給我們很多美感。
我想說,果戈理在他最好的作品中,同時扮演了兩個人的角色:一個是缺乏藝術審美、夸夸其談、 笨嘴拙舌、土里土氣的敘述者,另一個是眼光敏銳的作家,他審視著土里土氣的敘述者,引導并 利用他,將他的聲音微調成一種崇高的喜劇美。
契訶夫想要批評托爾斯泰,卻發現自己愛著他,后來他寫道:“我害怕托爾斯泰死去。如果他死 了,我的生活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空洞。因為首先,我愛他甚于愛任何人。”然而,契訶夫先于 1904 年死去。當他死后,托爾斯泰寫道:“我從不知道他如此愛我。
參與3月每日書的作者可報名申請獲得贈閱,點擊小程序報名:
· 更多三明治閱讀俱樂部 ·
中信出版
新行思
野spring
新經典
后浪
明室Lucida
人民文學出版社
光啟書局
磨鐵
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經典
磨鐵
磨鐵
新經典
磨鐵
磨鐵
新經典
讀客
新星出版社
浪花朵朵
光啟書局
格致出版社
新經典
光啟書局
新經典
Open Call
歡迎有意與「三明治閱讀俱樂部」合作的出版機構與我們聯系,每日書期待與大家共同促進讀者、作者、編輯與出版機構的交流,讓好的書籍被更多讀者看見。
咨詢請添加三明治小訊
微信號:sandwichin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