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普京的互動被稱為“雙普合流”,這不僅是兩位大國領導人的政治默契,更是一場可能改寫全球秩序的風暴。
他們的合流背后,暗藏著右翼保守主義對現有國際規則的顛覆性挑戰,而中國正站在這場風暴的中心——是成為被沖擊的受害者,還是引領變革的破局者?答案或許取決于我們如何看清局勢、凝聚共識并果斷行動。
一、聯俄制華:一場虛張聲勢的“心理戰”?
特朗普在2025年重掌白宮后,權力高度集中,共和黨全面掌控國會,其外交團隊(如副總統萬斯、國務卿盧比奧)唯命是從。
他提出的俄烏停火方案幾乎完全迎合俄羅斯訴求:承認克里米亞歸屬、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要求歐盟承擔巨額重建費用......
在最近一個月內,特朗普提出了讓烏克蘭震驚、讓歐洲震驚、讓美國人震驚,我想同時也讓克林姆林震驚的俄烏停火主張:
1. 烏克蘭軍隊完全撤出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至少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主權,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多次表示,烏克蘭要想恢復2014年之前的邊界是不現實的,只會造成更多苦難;
2. 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在新的俄烏邊境設立非軍事化緩沖區,由歐洲及非歐洲國家派軍進行監督,美軍不參與烏克蘭維和行動,言外之意將維持戰后和平的負擔交給歐洲人;
3. 歐盟承擔5000億美元烏克蘭戰后重建費用中的大部分;
4. 建議烏克蘭授予美國擁有該國50%礦產的所有權,用以作為對俄烏戰爭期間美國援助的償還;
5.俄烏停火后,以實現和平為由,敦促烏克蘭實現大選,終結澤連斯基的總統位置;
6.繼續建議俄羅斯重回G7,再次重申把俄羅斯排除在七國集團之外是個巨大錯誤,邀請普京參與在沙特舉行的美俄峰會,商討具體停戰適宜。這些基本與莫斯科想要在俄烏戰爭中取得的成果吻合,等于是幫助莫斯科將戰爭成果合法化。
這些讓步猶如向普京遞上一份“投名狀”,引發全球嘩然——美國是否正在犧牲烏克蘭,換取俄羅斯對華“背刺”?
但真相可能更復雜:
1.俄羅斯的“多極化執念”:莫斯科追求的是美俄歐中四極并存的世界。若聯美打壓中國,最終只會讓美國重登霸權寶座,俄羅斯將淪為附庸——這與普京的“大國復興夢”背道而馳。
2.中俄關系的“脆弱平衡”:當前中俄互信基于共同的外部壓力,但俄羅斯精英層始終對中國崛起心存戒備。若中國對俄過度依賴,或在中亞、中東擴張過猛,可能觸發俄方反彈。
3.美國的“離間計”本質:特朗普的真正目標并非與俄結盟,而是以“中立承諾”為誘餌,挑撥中俄互信,讓兩國陷入猜忌內耗。
我們需要思考:
當美國試圖用“聯俄制華”的煙霧彈迷惑世界時,中國能否以更高明的手段,將中俄合作從“抱團取暖”升級為“命運共同體”?
二、俄羅斯的勝利:中國的“雙刃劍”
若俄烏沖突以特朗普方案收場,俄羅斯將鞏固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控制,這不僅是地緣勝利,更是對“歐亞主義”戰略的強力背書。
該戰略主張俄羅斯主導歐亞大陸腹地,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形成潛在競爭——中俄“背靠背”的合作模式,是否會在勝利后悄然變質?
1.危險信號:
中亞的“暗流涌動”,俄羅斯若擺脫西方制裁,可能重新加強對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控制,擠壓中國的中亞經濟走廊(如中吉烏鐵路)。
2.中東的“權力游戲”:
俄在敘利亞、伊朗的影響力擴張,可能削弱中國“和平伙伴”角色的獨特性。
3.歷史的“幽靈重現”
俄羅斯思想家杜金曾公開主張“中國應向南擴張,遠離俄勢力范圍”,若其理論被重新激活,中俄合作或將面臨理念沖突。
4.中國的抉擇
是繼續“以經促政”,用經濟紐帶綁定俄羅斯?還是未雨綢繆,在歐亞大陸構建更獨立的地緣支點?
三、右翼風暴:全球化棺材上的“釘子”?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與普京的“主權至上”,正在聯手拆解二戰后的國際秩序:
北約的“分崩離析”:特朗普要求歐洲承擔自身防務,甚至暗示“放棄烏克蘭”,這迫使法德加速推進“歐洲軍”建設——一個分裂的西方,對中國是機遇還是更大的不確定性?
全球化的“葬禮進行曲”:美俄合力推動貿易保護主義,若中國仍堅持“全球化旗手”角色,能否獨自扛起多邊主義大旗?還是被迫卷入“區域集團”割據的新戰國時代?
價值觀的“文明沖突”:歐洲右翼政黨(如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借勢崛起,其“白人基督教文明優越論”與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針鋒相對——意識形態戰場,中國如何破局?
爭議焦點:當世界重回“強權即真理”的叢林法則時,中國能否既捍衛自身利益,又成為發展中國家期待的“秩序守護者”?
四、東亞變局:臺海危機的“轉折點”?
特朗普對盟友的“拋棄論”已在東亞引發地震:
1.臺當局的“絕望賭注”:美國減少軍事承諾后,臺灣地區可能加速“豪豬戰略”,甚至鋌而走險挑釁大陸——這是否反而為中國創造“速統”窗口期?
2.日韓的“戰略搖擺”:若美國強推“對等關稅”,日韓產業鏈或將加速向中國大陸回流,政治態度也可能從“遏華急先鋒”轉向“務實合作者”。
3.南海的“權力真空”:美軍若收縮防線,東盟國家會倒向中國,還是引入印度、澳大利亞等新勢力制衡?
關鍵問題:中國能否將美國的戰略收縮,轉化為推進兩岸統一、整合東亞經濟的戰略機遇?
五、中國的破局之道:超越“反應式外交”
面對“雙普合流”的沖擊,中國需要更主動的戰略設計:
1. 打造“去美國化”合作網絡:
加速金磚國家擴容,推動本幣結算體系,建立能源、糧食、數據等“安全供應鏈聯盟”。
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與歐盟、中東、拉美共建技術標準,打破美國壟斷。
2. 重構“中俄關系敘事”:
將雙邊合作從“抗美互助”升級為“歐亞新文明倡議”,聯合提出數字治理、氣候合作等全球議題,爭奪道義制高點。
在中亞推行“中俄+地區國家”三方合作模式,化解潛在地緣競爭。
3. 發動“民心爭奪戰”:
通過TikTok、Shein等平臺向歐美青年傳遞中國故事,對沖右翼政客的“中國威脅論”。
對全球南方國家加大疫苗援助、基建投資,鞏固“發展中國家代言人”形象。
結語: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更在創造歷史
“雙普合流”撕開了舊秩序的最后遮羞布,世界站在了十字路口:是墜入弱肉強食的黑暗森林,還是攜手開辟合作共贏的新文明之路?
這場較量中,中國既不能對美俄妥協抱有幻想,也不能陷入“四面樹敵”的陷阱。
我們需要警惕:
如果美國成功離間中俄,中國該如何避免重蹈“蘇聯孤立無援”的覆轍?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中國是否應該調整“不結盟”政策,組建自己的價值觀聯盟?
面對臺海變局,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有勇氣和智慧,將危機轉化為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
歷史的答案,永遠屬于敢于直面挑戰、主動塑造時代的勇者。此刻,每一個中國人的思考與行動,都在書寫這個國家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