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時期,當張旭和懷素還尚未以草書走入書壇之時,這里邊就有一位大神悄然在書法領域占領了無數風頭,他就是孫過庭。米芾曾評價唐人學王(王羲之)多流于形似,唯有孫過庭真正破譯了魏晉筆法的秘密。
他的草書獲得了武則天的賞識,就在武則經為母祈福讓眾大臣抄經之中,孫過庭就曾為之秒寫《孝經》,這幅寫給武則天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的《書譜》,目前此作藏于臺北故宮。
在流存之中,由于時間長遠和經多人之手,當中內容有所缺漏,在祝枝山珍藏時,他就將卷內的缺漏之處,全部都給補全了
上的字寫得特別清楚,跟原來的字連起來看,一點都不覺得生硬,氣息連貫得很自然,沒有一點卡頓的感覺。這可是寫給帝王的東西,孫過庭下筆那叫一個講究。寫每個字之前,都得琢磨好久,心思全花在上面了。他寫字一直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始終用中鋒,還把隸書的姿態和筆法融合進去。寫出來的字個頭雖然不大,但是筆力特別足,看著就很有勁兒。
孫過庭的《孝經》之中雖每個草字不足方寸,里面卻暗藏鋒杪玄機,筆畫起筆、行筆還有收筆之間,既能看出像《蘭亭集序》那種瀟灑飄逸的感覺,又有《十七帖》里那種寧靜悠遠的韻味。
現在這幅御賜的長卷藏在臺北故宮,那可是書法界特別珍貴、難得一見的寶貝。祝允明把卷子里缺的字給補上了,補得特別好,就好像是把一幅破了的古畫完美修復一樣,讓整個長卷看起來氣韻流暢,跟原來完整的時候沒啥兩樣。
孫過庭寫《孝經》是給皇家的,為了顯出皇家的氣派,他就把隸書的筆法巧妙地用到草書里。寫字的時候,一直用中鋒運筆,就像拿錐子在沙子上畫畫一樣,很穩很有力。
寫出來的字,墨色很深沉,就像古老的鼎上那種玄色的光澤。你要是仔細看那些筆畫,雖然細得像頭發絲,但是筆力特別足,感覺能透過紙背。
筆畫轉折的地方,就像受驚的蛇鉆進草叢里,特別靈活自然;筆畫連帶的地方,又像小燕子叼著泥巴,輕盈又好看。在嚴格遵循書法規則的同時,還展現出了唐朝人特有的大氣和豪邁。
陳繼儒題跋。
許贊題記
王一翥題跋
楊彥洸題跋、鄭如薰題跋
明代書畫鑒藏家陳繼儒曾跪觀此卷三日,不禁驚嘆其 “無一字不合作” 的完美境界。這卷御書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技法示范,構建起了從漢隸古法到晉唐新韻的完整筆法譜系。對于習書者而言,其精微之處,足以供初學者筑基;其獨特氣韻,也足以為書法大家開宗立派。
唐孫過庭書孝經冊,紙本,共17開,每開大小25.2x13.4厘米,草書孝經,孝經中「敬」字均改書為「欽」字,此系避宋太祖之諱。后有祝允明跋,謂為孫過庭(虔禮)之作。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