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天賦一餅,作者:黛西
最近幾天,我在好幾個群里看到了南風窗的一篇文章:《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
里面提到說,哈佛大學2024年秋季,取消了30多門課,涉及20多個系,主要是文科。
還貼了兩個十分扎心的排名。
一個是美國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STEM學科。
來源: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還有一個是美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排名,上榜的大多是文科專業。
來源: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原因么,不用分析也能猜出個大概。
一是現在經濟形勢不好,企業更愿意招那些來了就能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的理工牛馬。
二是文科專業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像文史哲的應用性比較低,偏學術研究,但問題是哪來那么多學術讓你研究。
“文科倒閉潮”,“文科大消亡”,“學文科沒用”,最近被媒體鋪天蓋地渲染。
但我倒覺得,這一波“文科倒閉”的終點不是“沒落”,而是“去泡沫化”。
以前高校開設的一些文科專業,很多人選擇它主要是因為學得輕松,不像理工科那么廢腦子,學歷相對容易混,導致文科學歷有很大的水分。
現在砍掉一部分文科專業,就是在擠水分,去泡沫。
留下“硬核”的文科,讓文科生源集中到真正重要的領域。
比如法律、國際關系等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類文科不但不會消亡,含金量還會繼續上升。
媒體都在喊“文科生天塌了”,而我感受到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差”。
身邊很多跡象,讓我看到了一種“很新的文科”在崛起。
前陣子,我收到了母校慕尼黑工大的畢業生雜志,上面提到說,學校今年新開的一個英語授課的專業AI in Society(人工智能在社會中)。
讓我有些驚訝的是,已經有人(拖我媽)找我打聽,孩子學文科有沒有可能申請這個專業。
我的第一反應是,文科肯定不合適AI專業。
后來又去學校網站多了解了下,我發現這個專業不是傳統工科,而是文理結合的一個跨專業學科。
專業涉及到了人機交互,數據處理,深度學習,但不是讓你寫程序,而是研究人工智能走進社會后,面對倫理、道德、法學等等問題,人們如何去解決這些困境。
作為德國工科top1,一直以來幾乎都是主打理工科強項,現在卻新開了個有很大文科屬性的AI專業,相當說明問題了。
說明了啥問題?
說明文科不是沒出路,而是會出現一個新出路。
在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職業,同時也會催生很多新職業。
而這些新職業,我相信很多會出現在文科和技術的交叉地帶。
比如AI倫理顧問,以前覺得是科幻電影里虛構的職業,而現在,我認識的圈子里就有人在做這個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發已經在各個行業里深度應用,如果不加以規范,它可能會侵犯我們的隱私,甚至可能引發社會矛盾。
所以人需要給人工智能設定邊界,確保技術的開發不侵犯個人隱私,不會加劇社會不公,保證算法盡可能公平和透明,避免決策帶有歧視偏見。
這不是單純靠技術和代碼能解決的,需要哲學、社會學等文科學科的綜合研究,才能實現。
而一個文科生如果完全不懂技術和算法邏輯,是很難給AI設立邊界的。
文科生在科技時代的競爭力,就在于能不能擁抱技術,把人文和前沿科技跨界結合起來。
都在喊“學文科沒用”,我作為理科生,完全不同意。
現在的科技產品,已經不再是依靠單純堆疊功能和配置,去說服用戶了。
你需要講出一個好故事,去打動用戶。
文科生相比理科生,更擅長講出打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對科技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蘋果發布新ipad,廣告片從來不會告訴你,這個ipad的處理器有多牛,攝像頭有多少像素。
廣告片子里展示的,往往是一些簡單溫馨的畫面,一家人圍在平板跟前看,孩子用平板和遠方的親人視頻聊天。
這些畫面就是在講故事,讓你想象自己擁有了這個產品,你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
這些文案和廣告片的創意,需要擅長敘事和抒情的文科生。
理科生負責設計產品,文科生負責把產品包裝成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東西。
那么多會講故事的文科生,為啥非讓你來講呢?
因為你不光會講故事,你還懂一些技術。
你不需要懂怎么做技術開發,但你要能和工程師對話。
你能從技術角度去思考產品背后的價值,然后把這些復雜的信息,用人話和故事呈現給消費者。
這就是未來吃香的文科生的畫像,科技和人文的結合體。
我最近看了一部職場題材的新電影,鄧超主演的《勝券在握》。
里面有個技術小哥叫哈雷,他設計了一個很特別的AI,名字有點中二,叫做“鈴源真天慧雅美紫”。
這個AI能被所有人看好,首先肯定是因為哈雷的技術牛,這個毫無疑問。
但更重要的是,哈雷對這個虛擬角色傾注了深厚的情感。
這種人文情感甚至超越了代碼邏輯,所以這個AI很有“人味兒”,甚至在某些瞬間讓人懷疑,它是不是有情感存在的。
假設哈雷只是一個純理工腦的技術宅,他可能也會做出一個高效的AI工具,但不會做出能打動人、能把人聊得嘴角上揚的“鈴源真天慧雅美紫”。
而“鈴源真天慧雅美紫”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可以傳遞一種溫暖的情感,這靠的不僅是代碼,而是哈雷通過人文視角打造的共情力。
當然了,拍電影會夸張一些,但我覺得這個情節很好詮釋了一點——好的技術不止是代碼,也是人文。
代碼讓產品有了功能,而人文讓產品有了溫度。
理科生把技術轉化為服務人的工具,懂技術的文科生讓工具變得有溫度,這就是文科生的破局之路。
本文轉自公眾號「天賦一餅」,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黛西,旅居德國16年的高知媽媽,畢業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碩,公眾號「天賦一餅」創始人,童書策劃人,閱讀推廣人。
來源:公眾號「天賦一餅」,焦慮時代的一股清流,育兒界的“人間清醒”,分享德國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養,給孩子帶來精神食糧,為父母點亮一道光,歡迎關注。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