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鄒市明的妻子冉瑩穎,之前分享“給二兒子打生長激素”的事上了熱搜。
她家老二皓皓11歲,才136.6厘米,雖然他與哥哥軒軒差了兩歲,但身高差距卻相當明顯,相當于“差了兩個頭”。
媽媽冉瑩穎也是用了各種增高的方法,但都沒啥效果,最后才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打“生長激素”。
孩子矮,都要打這種針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建議家長先不要著急,先看看自家娃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圍,然后再想辦法。
01
如何判斷孩子身高,是否屬于正常范圍?
首先,對照兒童生長的標準圖。
近期,衛健委發布了最新的兒童身高對照標準表,咱們可以對照一下!
下面第一張圖,是7歲以上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對照表。
中間P50這一列,就是此年齡平均身高,算達標,家長不用太擔心。
而P75和P97這一列,代表孩子的身高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只要骨齡在正常范圍內,孩子將來能達到比較理想的身高。
而P25和P3這一列,代表孩子的身高偏矮,特別是如果低于P3的身高,那娃算是矮小了,家長要想辦法干預。
下面第二張圖,是7歲以上孩子的身高對照表。
中位數這一列,就是相當于上圖的P50,算孩子的身高基本達標了,也不用擔心。
而+1SD、+2SD,孩子的身高長勢不錯,排除骨齡異常,那就很好啦,至少娃不會是矮個子。
而-1SD、-2SD這兩列,代表孩子身高不理想,特別是低于-2SD的身高,可能異常了,要及時干預。
其次,關注孩子的身高增長是否正常。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他們的身高增長大概是25 厘米,而第二年身高的增長大約是10 厘米左右,2 歲以后他們生長速率就變慢了,直到青春期前,他們每年大概能增長5—7厘米。
而等他們到了青春期,生長速率會再次加快,男孩每年可增長7—9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長6—8厘米。
家長可以對比一下,如果孩子在某一個階段生長速率,明顯低于或高于上面這個范圍,就需要詢問醫生的意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發育情況都一樣,有的晚長、有的早長,只要在標準就還好。
但如果孩子的身高持續兩年都低于最矮的數,而且在本該猛漲身高的時候,孩子停滯不長,就要積極干預了。
因為錯過了孩子長高的關鍵期,比如青春期,可能孩子將來就真的是矮個子啦。
除了醫學干預,咱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們。
02
做到“4好”,助力孩子多長幾厘米
1、要保證孩子“睡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孩子只有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生長激素才能分泌得更多,更有利于他們長個子。
咱們得從小培養孩子規律的作息,早睡、不熬夜,而且盡量進入深度睡眠。
一般來說,3歲以上的寶寶,最好一天能睡12個小時以上。
而3-6歲的學齡前孩子,一天要睡10—12個小時比較好;7-12歲的小學階段孩子,一天需要睡9—11小時;等孩子到了初高中,需要睡8—10小時一天。
當然孩子個體之間也有差異,有的孩子天生精力比較好、深度睡眠的時間長,那么一天減少一兩個小時的睡眠也沒問題。
2、保證孩子“運動好”。
一般建議孩子戶外活動兩小時,在這期間可以做一些拉伸和跳躍的運動,比如跳繩、籃球、游泳、摸高、引體向上都不錯的,能夠刺激孩子的骨骼生長,幫助他們身高往上蹭。
3、保證孩子“心情好”。
現在教育很內卷,特別是初高中的孩子升學壓力大,睡的時間又少。
這個時候又是長高關鍵期,如果他們因壓力大而心情不好,容易影響他們生長激素的分泌,不利于長高。
所以家長要幫孩子減壓,少寫點作業也沒關系,成績不太好,他依然能感受父母的愛,相信這樣有愛的氛圍下,孩子會長得更高。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長得不高,也要做好積極的心理建設,不要讓孩子因此而自卑。
4、保證孩子“吃好”。
飲食是讓孩子長高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也是家長容易做到的。
從孩子吃輔食起,家長就要提供均衡營養、多樣化的食物,需要包含促進長高的蛋白質、鈣、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咱們家長可以先了解一下通用的長高食材有哪些,然后盡量每餐給孩子搭配進去。
同時,咱們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具體補哪些營養、吃哪些飯菜,幫娃針對性地長高。
如果在這期間,家長能去學個營養學,甚至研究營養搭配孩子飲食的知識就更好啦。
當然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想要無腦、輕松地讓孩子長高,可以搭配一些長高食譜來做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