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陋室志高遠
文/李壽謙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詩句。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白居易和韋應物合稱“三杰”。他的名字有一段傳奇,劉母夢中大禹賜子,故給兒子取名禹錫。793年,22歲的劉禹錫進士及第。曾任監(jiān)察御史、和州刺史、禮部郎中和蘇州刺史等職。因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失敗后貶為和州剌史。《陋室銘》是作者在逆境中創(chuàng)作的,文筆超凡脫俗,朗朗上口,句句經典,讀后耐人尋味。
作者在《陋室銘》中,描述了自己居住簡陋的房子,交往的人及簡樸的生活。以此表明自己不與世俗為伍,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極高的作品。
劉禹錫還寫過一首《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上碧霄。
這是對大自然美的挖掘,一改以往詩人悲秋的情調。秋天是五谷收獲的季節(jié),有何悲可言?詩人以積極向上的情感對秋季的美給以新的解讀。自己雖遭挫折,并未消沉。夏日的悶熱,一吹而散,頓感秋日更好,心曠神怡,秋高氣爽。
讀了《陋室銘》,我們從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諦。人不能單純追求物質享受,更要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即“修身正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身正己”就是要誠實守信,禮貌待人。勤勞樸實,孝敬父母。正如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還告訴我們,要加強知識的學習,和有學問好品德的交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最后用諸葛廬、子云亭和孔子的名言結束全文,并照應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身居陋室,要志存高遠。記得小時候上學,老師教育我們要站在家門口,看到天安門。站在天安門,看到全世界。意思是教育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今天,在新的時代,我們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作出貢獻。
我想起四十年前,我住在破舊的百年老屋,名副其實的陋室。生活的清苦,不言而喻。但老婆孩子在一起,全家人其樂融融。幸福其實很簡單,全憑自己的感覺。
學習古典詩文,繼承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永葆青春。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