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隕石來襲,我們有幾成勝算?
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不過是渺小的一粒塵埃,而隕石撞擊事件,則是宇宙對這顆藍色星球的“隨機考驗”。從史前的恐龍滅絕,到現代的科技防御,人類一直在與命運賽跑。
如果明天隕石來襲,我們究竟有幾成勝算?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生存,更關乎人類對未知的敬畏與抗爭。
先來看看史前的教訓。據相關研究推測,6600 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釋放的能量相當于 100 萬億噸 TNT,是沙皇氫彈的 200 萬倍。這場撞擊,直接便致使了恐龍的滅絕,而且地球上的生命格局亦因之而發生了改變。
而且最近,科學家在非洲海岸發現了一個隕石坑——納迪爾隕石坑。其遭受撞擊的時間,與希克蘇魯伯事件差不多是在同一時刻。
這意味著,恐龍時代的終結,或許并不僅僅源自于單一的某一次撞擊,而且極有可能是“雙重打擊”。這種發現,讓我們不禁思考:地球是否曾經歷過比我們想象中,更頻繁的撞擊?
再看另一個未解之謎——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推測是一顆直徑約60米的小行星在大氣層中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1200萬噸TNT。
不過至今我們仍未尋獲任何隕石殘骸,而且這次爆炸的真實緣由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些歷史事件提醒咱們,隕石撞擊不是那種距離很遠、很難碰到的威脅,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危險。幸運的是,人類已經不再像恐龍那樣無助。
如今全球預警網絡正在發揮作用。
中國的“天眼”望遠鏡以及美國的ATLAS系統展開協同監測,這樣的話,能夠提前數天,甚至數月便發現潛在的威脅,著實令人驚嘆。
預警時間的長短直接關系到逃生概率。研究表明,如果提前一周,甚至在更早之時就察覺到了威脅,這樣人類具備充足的時間去進行疏散,亦或是采取相應的防御舉措。
不過倘若預警時間僅僅不到24小時,這樣一來,生存的概率便會大幅降低。
這種時間同生存的賽跑,其實考驗的不單是科技,更是人類的決斷能力。面對隕石來襲,防御技術是人類的“最后一道防線”。核爆偏移和引力牽引器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兩種防御手段。
核爆偏移,雖然威力極為巨大,但是卻有可能引發核污染。引力牽引器,相對而言比較溫和,不過它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以及達到更高的精度。
對比之下,中科院正在測試的“激光帆”技術則顯得更具未來感。通過激光推動小行星,進而改變其軌道,這種方法,不但環保,而且還具備更高的靈活性。
不過這些技術都還處于試驗階段,距離真正投入使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隕石來襲,普通人該怎么辦?
在不同撞擊規模下,生存策略有所不同。假如撞擊規模相對較小,疏散到安全區域,這乃是首要之舉。不過倘若撞擊規模極其龐大,或許就需要進入地下掩體了。
不過這些舉措,只能在一定的時限內給予保護。實際上決定人類命運的,依然是咱們對未曾知曉之事的探尋,以及對科技所投入的精力。
回顧這些信息,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明天隕石來襲,我們真的有幾成勝算?
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守護這顆藍色星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