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當美俄在沙特利雅得密談停火協議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土耳其安卡拉摔下了一句狠話:“任何談判都不能在烏克蘭背后進行!”
這位昔日的“國際寵兒”此刻正經歷著被盟友拋棄的屈辱——美國與俄羅斯的談判桌上沒有他的席位,而歐洲的7000億歐元援烏計劃,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這場看似“歐洲慷慨救烏”的戲碼,實則是舊秩序崩塌前夜的利益重組,更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掙扎求存的真實寫照。
美俄密談與歐洲的“鈔能力反擊”
2月18日的美俄沙特會談,如同一記耳光扇在歐洲臉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閉門密談4小時,雙方雖未公布細節,但俄方明確表示“烏克蘭不是對話方”。被晾在一邊的澤連斯基憤怒取消原定次日訪問沙特的行程,轉而尋求土耳其支持,并高調宣布“烏克蘭必須參與所有和平進程”。
歐盟的回應堪稱“絕望中的瘋狂”,一項7000億歐元的援烏計劃被緊急拋出,金額相當于過去三年西方援烏總和,更是烏克蘭2024年GDP的3.66倍。若該計劃落地,歐洲對烏軍援將碾壓美國的2000億美元投入,直接改寫俄烏戰場的力量天平,到時候俄羅斯就真的危險了。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放風稱,首批50億歐元軍火(含150萬發炮彈)已箭在弦上,而親烏的德國總理候選人梅爾茨更揚言要提供“金牛座”導彈并將軍費增至GDP的3%。
歐洲的“自保”與“算計”
歐盟的“天價支票”絕非慈善,而是地緣政治的精明博弈。一方面,歐洲深知若任由美俄私下密談,自己將淪為“菜單上的魚肉”。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已暗示“烏克蘭加入北約不現實”,特朗普更直言“結束戰爭比邊界更重要”。另一方面,俄羅斯的能源威懾從未消失:即便在戰爭狀態下,歐盟2024年仍從俄進口了12%的天然氣和8%的石油,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甚至悄悄恢復了北溪管道維修合同。
這筆錢背后藏著三重算計:
1. 綁定烏克蘭:通過巨額援助將烏徹底納入歐洲安全框架,防止其倒向美國單邊主義。歐盟委員會已計劃下周訪問基輔,討論烏“快速入盟”及對俄新制裁。
2. 對沖美國風險: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讓歐洲恐慌。若美俄達成停火協議,歐洲需確保自己對烏影響力不被邊緣化。法國緊急召集的歐洲峰會雖未達成共識,但暴露了“戰略自主”的迫切性。
3. 能源布局:烏克蘭的頓巴斯地區蘊藏33%的歐洲稀土儲量和全球5%的鋰礦資源,歐盟若能借援助控制這些礦產,將在新能源競賽中卡住中美的脖子。
澤連斯基的困局:從“棋子”到“籌碼”
面對歐洲的橄欖枝,澤連斯基的處境卻更顯荒誕。他一邊怒斥美俄“背后交易”,一邊不得不將訪問沙特行程推遲至3月10日,生怕“給利雅得會談增添合法性”。這種矛盾心態,恰似烏克蘭的縮影——看似手握7000億歐元“王炸”,實則仍是大國博弈的提線木偶。
美國的“稀土勒索”已讓基輔寒心。2024年底,美財長貝森特曾逼澤連斯基1小時內簽署協議,要求烏以頓巴斯礦產抵債,遭斷然拒絕。如今歐盟的援助同樣附帶隱形條件:烏總理什米加爾透露,歐盟將要求烏改革司法系統、打擊腐敗并接受“資金使用監督”,這等于是讓歐洲官僚直接插手烏內政。更諷刺的是,歐盟內部對這筆錢爭吵不休——法國想用部分資金扶持本國軍工業,波蘭要求優先裝備東歐駐軍,而德國則盤算著用“重建合同”綁定烏克蘭基建市場。
7000億歐元買不來和平
歐盟的豪賭,暴露了舊秩序的脆弱。當美國沉迷于“離岸平衡”,當歐洲掙扎于“戰略自主”,當烏克蘭淪為大國的資源提款機,所謂的“國際規則”不過是強權的遮羞布。這場博弈的終局早已注定:若7000億歐元真能到賬,烏克蘭或成歐洲的“新殖民地”;若資金爛尾,澤連斯基將淪為歷史笑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