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安康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2025年各專項計劃由市發展改革委和市級有關部門組織下達實施。
安康市人民政府
2025年2月19日
安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一、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6%,城鎮新增就業1.9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糧食產量73萬噸。“十四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13%。
二、主要任務
(一)盯目標、強調度,提振信心穩定預期。把穩增長、擴內需擺在突出位置,抓好政策實施、消費提升、工業生產、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深挖新的增長點,有效支撐經濟平穩增長。
1.系統落實增量政策。密切關注國家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政策動向,加強與國家部委和省級廳局的匯報銜接,把握內需投向和改革靶向,全力爭取項目、要素、試點等支持,提高政策轉化率、落地率和兌現率。加強經濟宣傳和預期引導,靠前研究儲備一批穩工業、擴投資、促消費的增量政策,在擴大有效需求上求突破。
2.加速釋放潛在需求。加力落實“兩重”政策撬動投資,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提振消費,引導資源要素向項目建設、消費促進等領域傾斜。加快發展夜間經濟、賽事經濟、冰雪經濟,培育一批消費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持續做好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出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全市建筑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全年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5%。積極探索“短視頻+直播”賦能商貿流通企業模式,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0%,圓滿完成電子商務三年倍增目標。
3.實施精準運行調度。優化穩增長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強化關鍵性支撐、動態化監測和偏離度管理,加密全方位、穿透式精準調度,加強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跟蹤服務,充分釋放新建產能、技改擴能、升規納統等發展增量,千方百計穩存量、補缺量、擴增量,持續鞏固經濟向好、結構向優的發展態勢。
(二)優保障、增動能,強化項目投資支撐。堅持“五季抓項目”,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狠抓前期謀劃、產能釋放和有效投資,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
4.調優項目結構。全年謀劃實施市級重點項目450個、年度計劃投資550億元,其中產業項目272個、年度計劃投資350億元。一、二季度開工率分別達到60%、100%,四個季度投資完成率分別達到25%、50%、80%、100%。搶抓高鐵通車新機遇,超前謀劃“十五五”發展重點項目,策劃包裝一批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力爭納入“四個一批”謀劃儲備項目達到開工項目同等規模。
5.做強項目招引。聚焦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面向大灣區、長三角及成渝等地區,強化小分隊靶向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定向招商、清單式目標招商,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產業項目,合理拉長產業鏈條。強化投行思維,瞄準省內外產業鏈“鏈主”企業、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和在陜央企、省屬國企,開展多種形式精準招商,全年招引落地制造業項目100個,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60%以上。
6.強化投資拉動。對標國家和省級政策重點支持領域,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中省預算內投資政策及資金支持,加強節能降碳改造、重大實施設備更新、城市地下管網、高標準農田、大中型水庫建設等領域項目謀劃和爭取。拓寬民間投資支持范圍,引導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確保民間投資同比增長7%、社會資本投資同比增長9%。
7.實施精細管理。深化拓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完善“四個一批”重點項目動態管理機制,強化“五率”指標監測,全力做好市級重點項目、中省投資項目的資金、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持續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評估督導和事中事后監管。落實成效評價機制,對成效好、貢獻大的縣(市、區)、開發區在項目申報、資金安排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三)抓創新、促賦能,培優做強產業鏈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月河川道產業帶引擎作用,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構建安康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8.強化科技賦能。持續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提質擴面,新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項,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25億元,組織登記科技成果60項。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全年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00家,新增“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支。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0.45%。
9.提升優勢產業。堅持宜鏈則鏈、宜群則群、鏈群結合,縱深推進綠色工業倍增發展,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60戶。加快推動月河川道產業帶協同發展,支持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等產業升級。推動毛絨玩具產業迭代,補齊智能化研發、AI創意設計短板。落實落細預制菜產業發展規劃,提升域內配套能力,支持石泉建設預制菜產業發展示范高地。聚焦“引客入安”,常態化開展引流活動5000場次,接待國內游客量和游客總花費均同比增長20%。大力發展生態康養產業,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帶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10.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構建數據產業鏈,出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積極培育數字技術應用,推進數據交易流通等新形態,加快安康智算產業園建設和應用,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新增光纜5000公里,新建5G基站800個,5G網絡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5%。持續擴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力爭全年同比增長16%。前瞻謀劃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有序開展低空經濟專項研究,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應用場景,積極推進瀛湖直升機場等項目建設。
11.做強園區承載。以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為指引,優化發展布局和資源配置,分類打造特色專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每個園區明確2~3個特色主導產業,與重點產業鏈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指導漢濱、寧陜工業集中區聯合創建省級經開區,嵐皋、白河工業集中區申報創建省級高新區。深入推進“富硒+有機”標準化農業園區建設,培育市級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10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4個。
(四)優環境、強協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區域協作,擴大對外開放,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12.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和202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扎實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工作,持續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深入推進“小切口”改革,完善“高效辦成一件事”常態化推進機制,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統籌“陜企通”、“12345”熱線、秦務員等平臺,做好意見建議和問題線索征集辦理。強化優質中小企業分類施策、梯次培育,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比57%。
13.深化重點改革。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一體推進財稅金融、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和“標準地”改革,盤活閑置低效工業用地和廠房,妥善處置非正常規上企業,完善園區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入園企業綜合評價和要素差別配置等機制。
14.強化區域協作。加強與常州市、天津濱海新區對口協作,爭取資金8億元,實施協作項目100個。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細化安康與十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力爭在產業發展、科技賦能、生態環保、文旅交流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支持嵐皋、鎮坪、平利、白河、紫陽開展省際縣域協同發展。
15.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安康高新區、恒口示范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帶動作用,打造外向型產業聚集區。推動設立安康海關,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加快推進西康、康渝高鐵和“無水港”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推動開通“安康-重慶-東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支持重點外貿企業組團參加境外展銷推介活動,擴大毛絨玩具、板石建材、紡織服裝、富硒食品等出口規模,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26億元、同比增長6%。
(五)強縣域、促融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千萬工程”示范村為引領,推動鄉村建設提標升級,促進城鄉共同富裕。
16.做強縣域經濟。認真落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和接續政策,開展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加大對裝備制造、新材料、預制菜、毛絨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和特色產業支持力度。在壯大首位產業基礎上,整合同質化品牌資源,示范培育新材料、富硒產品等一批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以省級經開區、高新區為重點打造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縣級產業發展平臺。縣域經濟增速高于全市經濟增速1個百分點。
17.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鎮化水平、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建設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新關廟漢江大橋、七里溝立交等項目建設,啟動新城北門片區改造項目。加快漢濱世行貸款項目實施,完成城區廚余垃圾集中處置項目和3處垃圾轉運站建設,推進旬陽、嵐皋、平利、白河和安康高新區建筑垃圾填埋場建設。搶抓“兩重”超長期特別國債政策機遇推進城市更新,實施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
18.鞏固農業基礎。堅持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331萬畝。加強市縣鎮三級蔬菜保供基地建設,穩定蔬菜及食用菌面積130萬畝,全年產量200萬噸。強化防返貧監測幫扶,全面鞏固脫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深化“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以工代賑等模式,創造更多就近就業崗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萬人。
19.建設和美鄉村。以“千萬工程”示范村為引領,打造整流域、整鎮域、整片區、整縣域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安康模式”。建成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100個,指導每個縣(市、區)集中連片打造3~5個示范片區。縱深推進“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提升行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分類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顯著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六)惠民生、守底線,持續增進群眾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補短強弱,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以上。
20.強化民生保障。全面推進10個市級民生實事項目,年度計劃投資3.5億元。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持續擴大就業容量。深入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60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600人。加快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完善惠民殯葬和節地生態獎補政策。城鄉居民參保率穩定在97%以上,脫貧人口和監測易返貧致貧人口等特殊群眾參保率達到100%。
21.優化公共資源。深化縣城以上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全力推動紫陽縣第二高級中學、嵐皋縣職教中心、紫陽縣體育場等項目開工建設,計劃完成投資5億元,新增學位5000個。加速推動安康中學等群眾關心關切的項目。深化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內涵建設,高質量推進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建設。圍繞依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提升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開展醫養結合、健康養老、適老化產品研發,多渠道增加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場地。統籌全市公共文化資源,推進市圖書館新館區、館群建設和文化館評估定級,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22.強化生態保護。深入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確保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全省前列。完成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任務,加快推進白石河、蒿坪河污染治理,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全市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嚴格落實秦嶺保護《條例》和產業準入《清單》,抓好“五亂”問題動態排查整治、農家樂和民宿規范管理、礦山問題整治等重點工作。扎實做好森林防火排查,確保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0.9‰。規范古樹名木管理,加強濕地生態保護,構建以秦嶺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23.堅持綠色發展。持續開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鞏固低碳試點城市建設成果,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建立綠色項目庫,鼓勵金融機構豐富“生態貸”等綠色信貸供給。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積極謀劃申報生態環境專項資金項目和EOD項目。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開展排污權、林業碳匯、用能權、用水權等權益交易,積極爭取南水北調、秦嶺保護、美麗河湖建設等領域生態補償政策和項目資金。
24.防范化解風險。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深化信訪問題源頭治理,加強公共安全系統施治。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大力實施“三化三制”提升工程,扎實做好經濟和資源安全、社會治理、掃黑除惡、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民生保供、食品藥品監管、消防安全、生態環境等工作,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來源/安康市人民政府網站
編輯/鐘名闖
責編/羅 茜
審核/王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