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熱播的劇可謂是神仙打架,強強班底上陣對打,各方面幾乎可以說勢均力敵。
各大題材卯足了勁,層層把關,欲以強號召力調動全網熱度。
古裝、現代劇登場,一決高低。
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勢在必得奪取爆款名額,線下線上,營業CP賣力宣傳。
流量這塊大蛋糕,誰來了不想第一個搬走呢?
可要拿下,也絕非輕易。
至今為止,暫且還未誕生一部理想爆款佳作。
都打著獨特的名義故弄玄虛,打開一看,舊調重彈,毫無新意。
《五福臨門》
以北宋時期為時代背景,展開市井煙火人家的創業生活故事。
喜劇熱鬧氛圍特意選在新春佳節開播,打出闔家歡樂圍著火爐必看“下飯神劇”大牌。
可惜實力不足,站在流量頂峰期,注意力卻全被另一邊的電影院搶占風頭。
可詬病源頭多,跟同類題材相比,徒有華麗包裝,扒開外表下的內部,破爛不堪。
設定缺乏沖擊力,爽點和矛盾不足,喜劇方面強行搞笑,小學生打鬧既視感跟具有深度內涵的經典宮斗、宅斗、復仇熱門元素差之千里。
輕松笑鬧的喜劇,創業奮斗的勵志,煙火氣生活等等設定向明明涵蓋近年誕生熱劇最多元素。
怪就怪在深度不夠,嬉鬧的接地氣不夠真實,沒有沉浸體驗。
《白色橄欖樹》
另辟小眾賽道,展開戰爭背景下的愛情故事。
原著IP改編噱頭吸引第一波注意力。
原著粉絲群體龐大,還原度方面得到部分認可,只可惜口碑分化在劫難逃。
戰爭背景下的愛情甜蜜、愛情虐戀劇本放在以前市場,高低拿個碾壓的熱度。
《太陽的后裔》在前,當初憑借軍官和女記者的戰地愛情席卷亞洲大陸。
同類題材優秀榜樣在前,后繼之作只有超越和無法超越兩種選擇。
豆瓣才5.9分,連合格線都跨不過,可想而知已不是不達預期的問題。
生硬的邏輯和懸浮的互動,自我感動式愛情雙向奔赴食之無味。
無處不在的巧合,突然之間的曖昧拉扯,離開了氛圍的營造,透著溢出屏幕的生硬尬感,不適合的濾鏡運用也失了美感。
現偶的創作始終原地踏步,翻新舊模板只注重外形重新刷新,里面的填充照搬。
即便第一眼的眼前一亮,逃不過仔細觀看后的斑駁槽點。
《仙臺有樹》
師徒情感糾葛,從師徒走向戀人,熟悉的禁忌修仙愛情故事。
談及師徒情感,《花千骨》、《射雕俠侶》、《楚喬傳》等大熱劇在腦海中浮現。
聚焦情感拉扯突出戲劇張力,勾勒復雜情感,層層遞進情感。
背德關系跨越悲痛虐戀,倫理上抗拒,情感卻不能自控的爆發力,增添反叛常規的爽點。
情感壓抑下的爆發,世俗的指指點點,忠于內心的雙向奔赴,歷經千帆過盡,終修成正果。
反叛現實的追逐鋪陳爽點。
區別于《花千骨》,該劇師徒換乘,女師男徒。
決斷者的位置對調,力求打破傳統男凝視角,突出主權在女性手里的發揮。
似乎看起來符合一部合格修仙師徒戀爆火該有的元素,不算突出,融合新設定和容易激起爽點的戲劇沖突。
加上選角貼臉,畫面精美,欲爆火之勢兇猛。
不過,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不意味著夠對味。
最大的問題:同質化通病。
僅僅只有性轉的新設改編遠遠不夠,情感虐戀陷入循環利用,套用格式嵌入不同的題材,主體還是老生常談的懸浮情節。
看似換了新的場景,一切宛如煥然一新,實際上可掏出的相像模板大同小異。
強制愛、情不自禁、瘋魔……
提煉常規重點,本質還是原來東西。
《掌心》
大女主、復仇、女性群像,聚集時下熱點已爆核心要素。
跟上爆款步伐,抓住精髓,已經成為資本家快速制作一部劇的靈感來源。
女性話題在近幾年的熱度居高不下,喚醒女性覺醒的女強人設定是前幾年頻出的創作方向,去年開始傾向女性復仇題材,興起一陣熱潮。
當弱者開始抬頭挺胸跟強者對決,剛毅勇敢的精神變成一種鼓舞符號,號召同一階層小人物舉起反抗旗幟,改變命運,尋求公平正義。
不知不覺,以前的浪漫主義逐漸被現實主義取代。
浪漫主義強掰愛情套路的情節變得懸浮,俗套的故事太窄,被全在一個狹小空間。
但現實主義不一樣,只要聯系實際,宏觀或微觀,靈感來源現實,可挖掘價值高,啟發性猶如滔滔江水。
柏杉導演拍攝同類主題的女性復仇,在上一部劇“唐詭”,俘獲全網喜愛,到了《掌心》卻停留詬病爭議。
并非多么差勁,關鍵還是集合一些不容忽視的小瑕疵:刺激爽劇欠缺,演員角色塑造和實力被質疑等等。
《難哄》
原著的影響力,加上白敬亭章若楠的全網口碑,簡直就是一張王牌,出場理所應當是同期熱播劇中的“絕殺之作”。
的確,在同期熱播劇里的上熱搜次數最為頻繁,討論度高,可整體反響不達預期。
才開播九集,針對槽點頗多。
為了突出女主的遭遇悲慘,一味將外界惡意推疊,倒向女主的改編引眾怒。
女主在辦公室、宿舍、路上的種種遭遇令人憤怒。
導演試圖以這些情節激起公憤,襯托主角的美強慘,從而塑造主角善良魅力的形象。
然而現實視角的代入卻與現偶的浪漫背道而馳,強烈的不適油然而生。
某些原著沒有的情節強行塞入。性騷擾、暴露狂等等敏感部分被指是導演的惡趣味,導演和編劇遭到口水審判。
對準暴露狂的鏡頭是全景的正面,畫面引起眾怒,對準女性的惡意也令許多人表示不滿。
好好一張好牌打得稀碎。
高冷男主、善良女主的設定在現偶題材層出不窮,力求角色反差反差代入純愛救贖,以此打造浪漫愛情。
其實,能看得出來,本質上這些作品還是在掩耳盜鈴。
固守時代摒棄的“流量為王”。
普遍因循守舊,S+重磅、大IP、流量效應等等,一個個劍指年度劇王寶座,率先站在金字塔的高度睥睨,打出“必爆”招牌。
野心昭然若揭。
“劇捧人”演變成“人捧劇”。
以前是慢工出細活,每一個劇情精雕細琢,力求達到理想效果。
現在是無時無刻不注意演員的發型、妝造,隨時隨地進行補妝,換造型,扣背景,力求突出演員在劇中的“美”以及視覺上的統一。
重心轉移,如所愿做到了“最美”,可觀眾不愿意買單,千篇一律的“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用力在形式踮起口碑高度,卻在應該傲嬌自豪的地方暴露短板,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行業如今的亂象也不能全都刷鍋給本末倒置“流量至上”。
重復率太高。“仙俠”“甜寵”“虐戀”萬變不離其中的標簽化相似度太高。
為了談戀愛而特意加入冗長的情節,單調乏味,敘事張力被啰嗦的橋段削弱,光有劇集時長,沒有實質性亮點。
編劇水平參差不齊,停留淺層面創作的投機心態忽視投入,缺乏深入價值層的深度。
比如現在不論什么題材,似乎都繞不開“談情說愛”,而這類情節出現往往喧賓奪主。
打著其他噱頭標簽,看了幾集下來還是“愛情”的套路,“上當受騙”的憤怒失去好評。
人物塑造扁平,劇集角色宛若沒有感情的NPC,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
原本深刻的話題,因為人物形象塑造不夠細膩,導致對話鋪墊不足,缺乏深入的情感和情緒挖掘,也難以達到沉浸式共鳴。
很多編劇不注重追尋原創創新,反而將目光對準IP,為了彰顯與眾不同,特意加入一些新改編,結果畫蛇添足,適得其反,摸黑了IP的口碑,也讓原著粉為之憤懣。
工業化生產和商業化資本主導,加劇搞效率流水線,迎合數量的競爭機械堆砌熱門元素,卻忽略了實際長遠的品質效應。
壓縮時間,缺少打磨,如出一轍的新作頻出場,造成審美疲勞。
認知的提升,對劇集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提出更高期。
當追求已經提出期待,創作落在后面,不匹配的現狀將會讓觀眾大失所望。
面對缺乏創新失去觀眾的現象,許多人不注重對創制投入心血,反而理所當然譴責觀眾不懂。
拿今年的春節檔電影來說,站在最高頂點的大片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全方位大肆宣傳就被全國人民推上百億。
前期做好了充足準備,后期讓觀眾自行評判值不值得一看,不作過多口舌勸導。
而一味表示遭受不公平對待,批判觀眾不選擇的電影,最終以墊底票房撤出春節檔。
這個典型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創作本身打磨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