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鼻導管吸氧后鼻子很干燥,有時甚至還出血”“我也是,嘗試熱水熏蒸作用也不大”……幾位“資深”慢阻肺病患者講述了長期氧療時遇到的困擾。
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節目“國家級家庭氧療‘標準答案’請查收!”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馬靖為長期氧療的患者講解了鼻黏膜損傷等常見氧療不良反應的緩解措施。
潤膚劑可滋潤干燥的鼻黏膜,但要當心誤吸
“家庭氧療時吸入的氧氣是干燥氣體,在氣流的長時間沖刷下,患者容易呼吸道干燥,進而引起呼吸道黏膜損傷,通常表現為鼻黏膜干燥或鼻出血、分泌物增多、黏稠等等,可能會加重呼吸困難,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
“朋友們可以用手指蘸取少許醫用石蠟油、薄荷油或醫用凡士林等潤膚劑,均勻地涂抹在鼻腔內部,從而對黏膜表面起到潤滑和保護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用太大量直接滴在鼻腔里,否則躺下睡覺時可能會吞咽下去,有的患者甚至會誤吸到肺里,有的人會出現脂質性肺炎。同時也可以用加濕器來增加室內的濕度,一般室內濕度控制在50%至60%之間是人體感覺最為舒適的范圍。”馬靖主任講道。
是否要用濕化瓶?氧流量是重要判斷依據之一
“大家會發現在醫院里面吸氧通常會配有一個濕化瓶來增加呼吸道內的溫度和濕度,但其實家庭氧療多為低流量吸氧方式,患者自身氣道具有加溫加濕功能,一般能夠滿足氣道濕化的需求 。對于低流量吸氧患者,濕化治療不能改善呼吸道黏膜的濕度、纖毛黏液系統功能、呼吸癥狀和肺功能。因此,低流量(≤4 升/分鐘)吸氧患者,建議無需常規進行濕化治療。”
馬靖主任提醒我們,“但是吸氧流量>4升/分鐘或者確實感覺上呼吸道干燥的患者,可以考慮濕化治療;另外,對于氣管切開喪失上呼吸道加溫、加濕功能的患者,也推薦進行濕化治療。”
“此外,為了減少感染風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濕化用水推薦應用滅菌水或蒸餾水,切勿使用自來水;建議濕化瓶每5-7天清洗1次,如果使用的是蒸餾水或純凈水,清水清洗即可,如果使用的是礦泉水,建議白醋浸泡后清洗;濕化瓶中的水,建議每天更換;更換或操作濕化裝置時應保持手部清潔;按照產品使用的要求,定期更換、清洗和消毒吸氧導管和加濕裝置;假如有污物應及時清潔。”
如何避免鼻導管、面罩導致的局部損傷?
“除了鼻腔干燥充血,一些朋友由于每天長時間佩戴鼻導管、簡易面罩,耳后、鼻骨的皮膚、皮下組織可能會出現紅斑、紅腫、破潰等局部損傷。建議大家每8-12個小時就要檢查一次吸氧裝置下方和周圍的皮膚,密切注意耳背、鼻梁和鼻孔的皮膚。” 馬靖主任講道。
“另外,也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損傷,比如使用護耳器、護耳墊或軟質泡沫帶固定枕后將鼻氧管提起,避免其對耳部的壓力;透明膜、硅膠、薄泡沫或水膠體等保護性敷料,可以防止摩擦力/剪切力導致皮膚損傷,對于氧氣面罩,建議在鼻梁用保護性敷料,對于鼻導管,建議在耳后使用保護性敷料。”
您現在看到的是我們最新上線的日更版公眾號,會每天和大家見面,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點贊分享,把《看呼吸》推薦給身邊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還沒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私信小助手入群。我們將在群內收集大家的問題,為您采訪專家,提供一對一答疑,也將為病友們提供一個交流情感,分享經驗的空間。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專家簡介 馬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副組長等。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3完成人),發明專利2項(3/6,3/4)。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