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周刊刀鋒圖書獎已經推出了四份季度榜單,陪伴著各位讀者走過四季。但每一份榜單容量有限,還有許多好書,并沒有出現在季度榜單之中。
閱讀天然是平等的,作者耐心寫就的每一本書,遇到書的每一位讀者也是平等的。所以我們也不愿意用“遺珠之憾”來形容出現在這份榜單里的,以及還未來得及推薦的好書。
盡管有了這份增補榜單,它的容量依舊有限,但盡可能地讓更多的書籍與大家見面,讓更多的讀者可以遇到感興趣的書籍,可以在書里找到陪伴、安慰、共鳴和思考,是刀鋒圖書獎的堅持。
“增補榜單”里有好的故事,有新的講述方式,有善意的理解;有重新發現歷史的眼光,也有重拾公共說理的嘗試。
總之,在閱讀的過程里,我們都是同路人。所有的榜單,都是閱讀的開始。
社科類
《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推薦語
知識分子在當代輿論中,已經因脫離群眾而日益成為一種貶義詞:在大眾看來,我們操弄只有同行看得懂的術語,在日益閉塞的圈子里自說自話。這正是為什么我想要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勇敢的、關于人文社科的知識是如何生產的書。讀完此書,你會一方面感到公眾關于知識分子的刻板印象也許真的其來有自,但另一方面又因其清醒與勇敢而開始相信,也許在這樣理性的刮骨療毒之下,仍有希望。畢竟,真知來自于清醒的自我診療,以及勇敢而切實的行動研究。
——劉夢霏
《劃清界限?——如何對待失德藝術家的作品》
推薦語
第一次讀到專門討論失德藝術家的書籍。它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應如何處理失德藝術家的作品?書中探討了道德缺陷是否會對藝術的審美價值產生影響,同時深入分析了個人與社會在面對這些作品時的道德困境。是否應該繼續欣賞這些作品?博物館、影院等公共機構是否應繼續展覽或放映?失德藝術家被曝光之前我們的支持算不算同謀?藝術消費者有義務了解藝術家的私德嗎?我們是否應采用“取消文化”來應對失德藝術家?這些問題都被拋給了讀者。在公眾日益關注藝術家私德的當下,這本書有一定的價值。
——祝羽捷
《康熙的紅票》
推薦語
它從君主的個人喜好出發,解構了所謂西學中輟乃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刻板認識。它揭示出嘗試用宏大敘事解讀歷史的不可靠,并通過豐富有趣的細節,書寫清初天主教在中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體現的就是君主個人喜好。借由康熙的紅票的故事,這本書也在根本上對將歷史講得邏輯井然、頭頭是道,并總是在歸納背后的大勢和規律的大歷史觀提出挑戰。它認為這種大歷史觀完全忽視了歷史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也忽視了歷史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個體生命細節。而真正的歷史可能就是充滿了復雜和偶然,這種復雜和偶然導致的不確定性反而是歷史本身的魅力。
——趙宏
《空談》
推薦語
它是一本有些另類但極為稀缺的作品。在社交媒體主導的時代,“公共說理”幾乎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中,但作者重申了它的重要性。面對偏見,面對傲慢,面對古老而永恒的關于“自由”的問題,林垚給出了自己的思考。閱讀它的過程是尋找常識、尋找理解、尋找“同路人”的過程。
——新周刊
《漫長的調查:重走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筑調查之路》
推薦語
抗日戰爭爆發后,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但艱苦的條件未能動搖他們對古建筑研究的熱情與堅持。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學社成員走遍四川和西康的35個縣市,拍攝了3100余張照片,完成了為期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調查。這是學社歷時最長卻少為人知的一次探索。作者重走當年考察之路,逐一考證學社的調查對象,結合當年的影像和現今實地照片,生動再現梁思成及其同伴的考察旅程與發現。書中對比照片令人觸目驚心。
——祝羽捷
《“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 1900—1930年代》
推薦語
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娜拉式的“新女性”。但必須認識到,這是社會“大敘事”需求的產物,它并未深刻觸及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本源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解放和娜拉的形象往往被嵌入到男性主導的社會框架中,成為男性本位思想下的一種敘事。當時的啟蒙思想家選擇娜拉作為新女性的象征,是因為她代表了“大敘事”中理想新女性的共同特質。娜拉的形象往往是由男性知識分子根據自己的視角塑造的。這解釋了為什么新文化的倡導者和追隨者只是簡單地強調了“出走”的行為,而沒有深入探討娜拉拋棄母職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并沒有挑戰男性的社會優勢,也沒有改變女性在家務勞動中的責任。
—祝羽捷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發現之后中國的開放與封閉(1516—1840)》
推薦語
從小玩過《大航海時代》游戲的人,可能會有一種中國人在那個時代未能持續遠航駛向星辰大海的缺失感。郭建龍這本書描繪了一種假定或者可能性:中國的海洋之路一度走得很遠,水平不低,在某個平行宇宙中成為了海洋強國。當然,這本書更揭示了這種可能性的不可能。
——張向榮
《熙豐殘照》
推薦語
關于王安石變法的研究著作雖然已經汗牛充棟,這本書的出現依舊讓人眼前一亮。作者借助現代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對這一樁歷史公案進行了新闡釋,新瓶裝舊酒,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周濂
《掌故家的心事》
推薦語
掌故,故事與軼聞也,一門逐漸式微的技藝。它要求作者擁有一流的問題意識、過人的考證能力、兼具審美與趣味的語言,能從浩如煙海的故紙堆和泥沙俱下的網絡資料里,找到準確的線索,將一段不為人知的前塵往事,歷史人物的交游、著述或遭遇,形成一篇文情俱佳的文章。
本書作者宋希於從大學時期便開始撰寫掌故,是中華書局《掌故》叢書第一輯最年輕的作者。其發微索隱、鉤沉故事的功夫,以及平實而有趣的文字,都有了大家風范。 如其考證掌故學家張次溪的晚年生活和遭遇,大海撈針一般,讓一個在歷史中快要消失的身影重新變得清晰起來,見其可敬可嘆之處。 掌故家做到最好,就是史家。
——新周刊
《自由主義為何失敗》
推薦語
本書去年在美國出版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論是前總統奧巴馬,還是現任副總統萬斯,都從中讀出了自己的心得。這本超越左右的著作,對當代自由主義的內在悖論做了深刻的分析。它認為,今天的美國,特朗普之所以得以二進白宮,開啟他的顛覆性新政,背后不僅有社會撕裂的因素,也有自由主義建制所面臨的更深層的理念與實踐困境。
——許紀霖
文學類
《比山更高》
推薦語
這是一幅記錄中國自由攀登者的高分辨率的全景畫卷,故事動人心魄,講述得干凈利落。我們跟著作者在不同時空中漫步穿梭,有幸借他的文字品咂熱血與永恒之味。
——楊瀟
《大地中心的人》
推薦語
何以邊緣,何以中心?《大地中心的人》,試圖用文字、聲音和目光,構建起全新的敘述坐標。跟隨書頁,抵達涼山,讀者獲得一種閱讀的新鮮體驗——這種新鮮,并不來自傳統意義上的“陌生異域”,而是真正進入一片區域、一種性別、一套文化,進入我們曾經忽視的語境。深入感知,而非獵奇和旁觀,這是文學視角的進步。邊疆、女性、孤零的群落、遙遠的語言,也由此得以真正回到大地的中心。
——新周刊
《靈隱》
推薦語
這是一部呈現當代人心境的小說。個體命運交疊背后,是時代的嬗變,亦是粵港百年的宏觀描繪。葛亮用其細膩的筆觸,探尋人性的幽微與復雜。執念與放下、和解與告別,這些城市人無時無刻不面對的命題,在小說中一一呈現,令人觀照自身,也重新審視生活。
——新周刊
《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
推薦語
賽先生何許人也?賽先生是science(科學)的音譯與擬人化形象,是20世紀初被寄望于挽狂瀾于既倒的神祇。與賽先生幾乎同時來到現代中國的,還有文學。盡管兩者看上去南轅北轍,一個訴諸客觀理性,一個訴諸主觀感性,但毫無疑問共享了同一套現代性方案,都被視為民族自立的根本性條件。兩者有時候彼此互嵌、互相引渡,有時候又捍格不入,形成復雜纏繞的意義場。這正是《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要處理的問題域。李靜并不打算以觀念史、思想史的方法研究科學在中國社會思想中的沉浮,而以社會學的想象力,著眼于科學的故事是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講述的,廓清時代的迷霧,叩問我們時代存在的難題。
——岳雯
《天鵝旅館》
推薦語
從懸疑開始,從邊緣開始,旁觀一座小型大廈的“崩塌”。半是真實、半是戲謔地寫出光鮮日常的易碎。但更動人的是,不同階層的女性可以在天崩地裂之時迅速地生長出一種基于本能的情誼。這個故事特別“好看”,也極“耐看”。
——新周刊
《土廣寸木》
推薦語
魏思孝在《土廣寸木》中發明了敘述當下鄉村的新語法:在不乏饒舌和戲謔的講述中,一個個人物拎著他的生活紛至沓來,一年的時光在月份牌的流轉中倏忽而過。這是一個村莊的局部,也是整體的鄉村。由此,鄉村不再是被抒情的對象,它有自己的肌理和內在涌動的荒涼與活力。
——岳雯
《文學三篇:一個政治哲學視角》
推薦語
作為政治思想史研究學者,作者從并不常見的角度切入讀者們熟悉的文本。從《格列弗游記》、卡夫卡作品再到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他思考系統與個體的關系,官僚政治以及權力的邊界。一段接一段精彩的論述,并不令人覺得冗長,而更像是在本以為熟悉的風景中發現新的小徑,由此探入另一段旅途。
——新周刊
《雨崩的一個雨天》
推薦語
世界是個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雨崩——它既是“理想的故鄉”,也是“理想的他鄉”,處處皆是詩人(同時也是個戲劇探索者)眼中的片場,帶著暗黑氣息的樹木、獨眼的橘貓、沉默不語的馬、路過的村民,以及無邊無際的雨,都是場景的一部分。在時空交錯中,詩人跟世界對話,也跟自己對話。
——新周刊
《閱讀不息》
推薦語
已故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的“閱讀筆記”。在這本書中,教授作為資深音樂人的身份隱退,而只是一個對閱讀充滿興趣的探索者。他回憶年少讀夏目漱石時“剎那為百年,百年亦為瞬間”的夢幻感;他寫八大山人畫作中的留白,“不是填滿空白,而是充分地利用空間,抑或是間隙與沉默”;他甚至閱讀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的作品,并贊同“在人類的發明中,國家是最糟糕的一項”的主張。在此依舊會看到那個輕盈、澄澈、智慧和鎮定的教授形象,也再次憶起他說的那句,“真實地活下去,不要忘記每天看月亮”。人生朝露,藝術千秋!
——趙宏
《正常故事》
推薦語
兩個聲部,姐姐沉穩,妹妹飄忽。還有一段合唱,三本小冊子的合集,風格幽默犀利,有一種讓人驚喜的時尚感。世界需要這樣的古怪精靈。
——陳英
· END ·
作者 | 新周刊·刀鋒時間
校對 | 遇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