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井岡山的春天格外明媚,山間的杜鵑花開得正艷。
這一天,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與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兩支衣衫襤褸卻斗志昂揚的隊伍在山間匯合,戰士們互相擁抱、歡呼,仿佛久別重逢的親人。
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被稱為“朱毛會師”。
朱毛會師
會師后,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成立的第一支“紅四軍”,也是第一支打出“紅軍”旗幟的部隊。軍長為朱德,黨代表毛主席,參謀長王爾琢。
這支軍隊,為什么叫“紅四軍”,而不叫“紅一軍”呢?這是因為,這個名稱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蘊含著我黨在革命初期的戰略智慧與革命理想。
首先,是繼承北伐傳統,延續鐵軍精神。
1926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葉挺領導的獨立團以英勇善戰聞名,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被譽為“鐵軍”。
葉挺獨立團
這支部隊在北伐中屢建奇功,深受人民愛戴。南昌起義時,許多參與起義的官兵正是來自這支“鐵軍”。朱德本人也曾是國民革命軍的高級將領,對第四軍的傳統和精神有著深厚的感情。
因此,朱毛會師后,新成立的軍隊命名為“紅四軍”,既是對北伐傳統的繼承,也是對“鐵軍”精神的延續,要像鐵軍一樣,打不垮、拖不爛,成為革命的鋼鐵長城。
其次,是統一番號與擴大影響,凝聚革命力量。
當時,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分散在全國各地,番號混亂,缺乏統一指揮。井岡山會師后,毛主席和朱德一致認為,新成立的軍隊需要一個響亮的名字,既能體現革命性質,又能鼓舞士氣。經過討論,他們決定采用“紅四軍”這一番號,要讓敵人聽到“紅四軍”的名字就聞風喪膽!
紅四軍組建之后,在井岡山時期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由于敵強我弱,紅四軍采取了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
紅四軍
毛主席總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
朱德曾風趣地說:“敵人退,我們跟著進;敵人駐下了,我們就從四面八方打冷槍,擾亂敵人,不讓他們休息。”
這些戰術讓敵人疲于奔命,紅四軍卻在戰斗中不斷壯大。
紅四軍在軍隊中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紅四軍每到一處,都會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戰士們還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民心。
紅四軍的斗爭實踐,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戰士們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紅米飯、南瓜湯,卻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
那時候,戰士們的生活雖然苦,但心里是甜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在為窮苦人打天下。
1930年6月19日,紅四軍與紅三軍、紅十二軍在福建汀州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后改稱紅一軍團。
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與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合編組成紅一方面軍。1932年底,紅一方面軍撤銷軍的建制,紅四軍番號撤銷,部隊于1933年6月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二師。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紅一軍團第二師縮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是楊得志。
八路軍
1937年9月25日,楊得志率領685團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之戰,搶先占領關溝至老爺廟一線南側高地,截擊敵先頭部隊,即“攔頭”,為戰斗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