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16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閉幕式上,當慕安會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哽咽著說出“歐洲不是可有可無的”時,兩行清淚順著他的臉頰滑落。
我也是沒料到歐盟居然能貽孝大方到這種程度,這個世界上怎么會有人這么沒骨氣!
當初特朗普剛當選的時候歐洲媒體這如喪考妣的程度,這群人應該早有心理準備了,這次痛哭流涕一下,是不是意味著歐洲終于意識到,自己上不了桌了,這種覺醒雖然痛苦,但未必是壞事。至少,歐洲人開始反思了,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天真和無力了。
可問題是,反思之后呢?歐洲有沒有勇氣走出美國的陰影,有沒有能力重建自己的獨立性?這才是關鍵。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歐洲的未來,不是靠哭出來的,而是靠行動拼出來的。諸公能哭死董卓乎?
炸你天然氣管道,讓你買高價天然氣的時候,不敢查,不敢哭。
一船一億刀利潤的讓歐盟購買自由民主天然氣。你們興高采烈!
美國商務部長帶隊去德國開招商會,拉著德國化工企業搬家去天然氣便宜的美國。你們喜笑顏開!
給美國國產電動車發補貼變相阻止歐盟電動車出口。你們簞食壺漿!你歐盟不但主動張嘴接著,還笑呵呵的說這是共同價值真香。
罵你兩句,你現在哭了?之前是不敢相信?還是不敢承認?歐洲你在矯情什么?
老美從來就沒把你們當回事,你們是真傻還是裝傻?
美國眼里只有利益,而歐洲,不過是被利用的一方。
歐洲過去幾十年靠美國當保鏢、俄羅斯供煤氣、中國造襪子,活成了躺贏的“三和大神”。
結果現在美國要搞單飛,俄羅斯斷供能源,連義烏小商品都漲價,歐洲突然發現自己成了被拆了三條腿的椅子——想站著都費勁。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將慕安會比作“精神病院的晨起活動”,并嘲諷霍伊斯根的眼淚是“歐洲軟弱的體現”。更絕的是,當霍伊斯根搬出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綏靖政策”警告美國時,俄羅斯人立刻戳穿其歷史錯位——畢竟,當年擊敗納粹德國的主力是蘇聯紅軍,而霍伊斯根作為德國人引用這段歷史,聽著都讓人感到尷尬!
扎哈羅娃甚至建議給霍伊斯根頒發“政治戲劇終身成就獎”,畢竟能在外交場合哭出“瓊瑤劇”水準的政客,冷戰結束后還真找不出第二個。
歐洲的“中年危機”:從“價值觀衛士”到“國際笑柄”
霍伊斯根的眼淚,本質上暴露了歐洲的“中年危機”。這個曾經以“價值觀外交”自詡的大陸,如今既無法用“民主燈塔”的人設吸引盟友,又無力用經濟實力震懾對手。當美國轉向“美國優先”,中國推進“全球南方”合作時,歐洲卻卡在“戰略自主”的口號與“軍事外包”的現實之間,活像穿著不合身西裝的尷尬大叔。
更可悲的是,歐洲的焦慮在慕安會報告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報告承認全球治理體系“過時”,卻提不出改革方案;呼吁“多極化”,卻哭的如喪考妣。這種“既要又要”的姿態,像極了相親市場上挑三揀四的大齡青年——嘴上說著“寧缺毋濫”,實際連約會對象都湊不齊。
結語:眼淚之后,歐洲該往何處去?
霍伊斯根的眼淚或許能賺取一時同情,但解決不了歐洲的根本困境。當美國把北約變成“付費會員制”,當俄羅斯在戰場步步緊逼,當中國微笑著遞上合作備忘錄,歐洲真正需要的不是紙巾,而是一面照清現實的鏡子。畢竟,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里,眼淚換不來安全,戲精人設也撐不起大國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