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們對于民國時期仿制的百祿野戰炮都不陌生,這是一種性能很不錯的火炮,當然前提是不考慮炮重的情況下。原型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生產的M1918式野戰炮,口徑為83.5毫米,最大射程超過12000米,射速10發/分鐘,綜合性能在一戰時期相當優秀。上世紀20年代,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對其進行了仿制,并命名為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不過在仿制時將口徑改為77毫米,目的為了減重。
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
為什么會仿制M1918式野戰炮呢?要知道在亞洲,首先考慮的因素應是炮重,舊中國的道路情況和糟糕的馬政限制了重型火炮的應用。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放列全重1350公斤,行列全重2250公斤,實在太重了。以張作霖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到這點,再說當時張作霖有日本人的支持,武器裝備上并不缺,日本人連150毫米榴彈炮都提供給張作霖了,沈陽兵工廠可以批量生產150毫米榴彈炮,雖然這個生產更多是來料組裝。
至于野戰炮,當時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雖然最大射程只有8350米,但放列全重只有947公斤,行列全重1734公斤,輕便多了。至于威力,三八式野戰炮在舊中國足夠了,當時各路軍閥普遍身管火炮數量少、口徑小,即使有也是以75毫米山炮居多。就算是后來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在火炮方面,無論數量還是性能都遠不如東北軍裝備的火炮。因此,從邏輯上講沒必要舍近求遠,不遠萬里從歐洲進口部件。從后勤方面講,同時裝備兩種不同口徑的野戰炮也不利于后勤保障。
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
最大的可能是成本很低,比從日本進口部件生產遼造一三式75毫米野戰炮(仿制三八式野戰炮)要低不少,否則沒這個必要(還要冒著得罪日本人的風險)。這個可能性其實很大,分析如下:
M1918式野戰炮是1918年才定型的,此時一戰都快結束了,奧匈帝國戰敗后直接解體,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原先兵工廠生產的大量武器裝備都成了一戰剩余物資,需要進行處理,加上國家都解體了,價格肯定相當便宜,參照一下歐洲傾銷給北洋軍閥的一戰軍事物資價格(據說步槍是按斤賣的,價格相當便宜)。奉系軍閥張作霖當時從歐洲淘到不少好東西,M1918式野戰炮就是其中一款。
該炮還是偏重了
還有一戰結束后,歐洲軍工人才也好找,沈陽兵工廠就是聘用奧地利技術顧問哈德曼對M1918式野戰炮進行改造,把口徑由83.5毫米改為77毫米。雖然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與原版比,初速和膛壓有所下降,但重量亦有所降低!這個奧地利技術顧問很可能就是當時設計M1918式野戰炮的成員之一,因為改造很成功、也很順利,只有精通火炮結構的人才能在技術條件差的環境下快速達成。
至于批量生產也很容易,不就是來料加工嘛!沈陽兵工廠從歐洲進口了320門的部件,1924年至1931年生產了300門。雖然算一下年產量真不高,但別忘了沈陽兵工廠同時還在生產其他各型武器裝備,日系75毫米山野炮、150毫米榴彈炮等都在同步生產。以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能做到這個程度算很不錯了,對比看看國府的黃金十年才折騰出幾門火炮?
有人可能要問,上世紀20年代不是有對華武器禁運條約嗎?如何把300多門火炮的部件采購回來。其實這個武器禁運條約本就是虛的,漏洞百出,別太當回事情。這個協議是英、美牽頭搞的,結果列強們剛達成協議,英國轉頭就賣給北洋政府上百架飛機,聲稱是商業用途。日本也不甘示弱,賣給中國軍閥大批火藥,聲稱是用于修路開礦。意大利人更是大聰明,把近10萬支步槍包裝成玩具賣到中國。
射程確實很不錯
東北軍用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組建了多支炮兵部隊,每個炮兵團配備36門,1931年整編番號后炮兵第13、16團等裝備此型野戰炮。同時東北軍的一些步兵部隊也配備有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一般是一個炮兵營,12門。只可惜九一八事變中,大批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落入日寇之手,數量在百門以上。
最后說一下該炮性能,遼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戰炮主要性能:放列全重1350公斤,行列全重2250公斤,炮管長2320毫米(30倍徑),口徑77毫米,高低射界-8°~+45°,方向射界左右各3.5°,彈重8公斤,最大射程10000米,炮口初速500米/秒,射速12發/分鐘。后來鞏縣兵工廠為該炮配備了新式彈藥,最大射程達到11400米,炮口初速528.5米/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