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的演變就是由公到私,其實歷史何來的公私之分呢?所謂的公不是統治者的私,所謂的私卻是天下的公。堯舜禹康的禪讓制背后卻是一場假仁假義之下的權力爭斗,很多人對于天下的演變不知所云,下面我們以一塊錢來說明歷史的演變過程。其實不管歷史如何荒誕和繁雜,它都離不開利益和人性,如果把這兩個東西作為歷史判斷的思維,那么這一切其實都合情合理了,下面我們就用一塊錢來分析歷史的演變過程。而更為關鍵的是,學習歷史不是死記硬背事件和時間,而是懂得思考和居安思危,不然學歷史就是浪費時間。
首先就是奴隸社會,那么何為奴隸社會呢?比如你有一塊錢,然后你把賺錢的渠道都寫在律法里讓普通人沒有賺錢的機會,然后通過權力的賦予把這一塊錢給權貴階層。比如西周將王族、功臣分封成諸侯,而普通人擁有土地就是一種罪過。有人以周朝八百年江山為榮,可是大家想過沒有,這八百年以來周朝從經濟、文化等方面有發展嗎?我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老牛爬坡,相反天下的發展是由于周朝這套體系的崩潰,從而在思想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發展。
而由于諸侯的爭霸,軍事從武器再到理論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這一塊錢其實就是天下土地這樣就更容易通俗易懂了。一方面這些諸侯壓根不懂治理天下導致各諸侯走向了衰落,而且周王室為了這些諸侯還要殫精竭慮。從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真正有幾個諸侯愿意守護周天下呢?即使是剛開始的鄭國也不過是把周朝作為自己爭霸天下的工具而已,而周朝的滅亡恰恰是由于這些分封的諸侯才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不就是典型的理論很足,實踐無能的標志嗎?
其次就是君主制社會,而何又為君主制呢?舉個例子,你把一塊錢借給會做生意的人,然后你獲取利息。而科舉制就是如此,君主把天下交給有才能的人,然后君主利用這些人讓天下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但這個制度的缺點就是有人不會滿足于利息收入,而加緊對這些借貸人的控制,他們不想讓這一塊錢便宜外人,這也是君主制越發展,整個民族越走向倒退的原因。比如清朝,這時候已經和奴隸制沒有多大的區別了。而且一塊錢可能會面臨借款過長的情況,放在這個王朝的情況就是:科舉一年一考但一個官員可以長達30年。
這樣的結果就是大批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沒有才能的庸碌之輩卻占著茅坑不拉屎,這也是歷朝歷代建立時人才眾多的原因,而末期人才匱乏的原因。比如唐朝高宗時人才多來自于貞觀一朝,但這些將領紛紛去世,唐朝迎來的是四面楚歌的疲敝。吐蕃攻占西域,突厥開始自立并做大,新羅開始崛起,救火隊長薛仁貴,劉仁軌這些人開始四處奔跑,而當這些人去世后連祈禱都開始崛起。君主制就像一個沒有造血功能的干尸而已,一旦身體里的血液流干凈了,那就是王朝的滅亡。
最后就是民主思潮,那么何為民主思潮呢?其實這就是西方銀行功能,你和會做生意的人用這一塊錢做生意,你做甩手掌柜,然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當大家有了參與感,自然就有了歸屬感。我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齊威王為什么要用重金鼓勵人納諫呢?這不是花錢找罪受嗎?這就是君主制思維和現代思維的本質區別,君主制的本質就是專斷,因此它容不下不一樣的聲音,它要做的就是自己的虛榮心高于王朝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因此這樣的王朝又怎么會發現呢?而民主思潮是鼓勵不同的聲音。
有時候同一種聲音不是認同而是茍活,因為他知道即使發出不同的聲音也不會有所改變,他的內心更多是一種絕望。他只想通過附和君主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終逃離這個地方。這其實更符合一種動物的本能,鼠鼴不掘洞于堤壩之下,鳥禽不建窩于危卵之中。當一個說出不同的聲音,是因為他想把這個地方建的更好,因為這就是他的家。這就是虛懷納諫的原因,對于臣子而言他們壓根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諫,他們可以像裴寂一樣看著阿諛奉承加官晉爵,然后隋朝滅亡后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大唐的忠臣。
任何事物都不取決于表象,而是取決于本質。唐太宗雖是皇帝但卻完善制度來治國,這又何嘗不是現代思潮。而非洲國家雖然沒有皇帝,但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手里,制度成為了圈禁百姓的工具,這又何嘗不是君主制呢?未來的主旋律一定是依法治國,起碼目前一定是。而任何人一旦違背這個主旨就是與歷史為敵,與天下大勢為敵,最后肯定會喜提遺臭萬年套餐一份,即使這個人強如項羽,一旦妄圖恢復奴隸制時期的分封制,一旦打算開歷史的倒車,那么這個人的結局必然會比項羽還要凄慘,這就是天下大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