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活動主題
聚焦“新工科”課程改革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02
活動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作出“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xiàn)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指出要“始終堅持實體經(jīng)濟為本、制造業(yè)當家,在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xiàn)代化產(chǎn)業(yè)體系上取得新突破”。2017年2月以來,國家和省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將“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作為立足制造業(yè)當家、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省委“1310”具體部署,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特別舉辦廣東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大賽成果推廣活動(工科組),聚焦“新工科”課程改革,全面提升工科教師教學和研究水平。活動融合教學展示與專家點評、教學研究沙龍、專家主題報告等環(huán)節(jié),立體展示如何以“新工科”課程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足培養(yǎng)面向新產(chǎn)業(yè)、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人才,為高校一線工科專業(yè)教師提供可借鑒經(jīng)驗。
03
活動內(nèi)容
1.教學展示及點評
2.教研沙龍
3.主題報告
04
活動時間
2月26日
05
活動方式
線上
06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07
直播平臺
廣東教育Plus、廣東教育研究、廣東教育傳媒
08
活動議程
09
專家簡介
項聰,博士,研究員,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工程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拔尖人才培養(yǎng)。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項目、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等近10項;出版專著1部,主編著作2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等CSSCI、北大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主持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參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曾碧卿,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學名師”,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廣東省智能軟件示范性產(chǎn)業(yè)學院院長,廣東省軟件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自然語言處理與智能軟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團隊召集人,“軟件工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負責人,“軟件工程”廣東省重點專業(yè)負責人,“軟件工程專業(yè)核心課程群”廣東省教學團隊負責人。中國計算機學會杰出會員,廣東省政府“數(shù)字政府”改革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軟件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編、副主編及翻譯出版教材13部,申請發(fā)明專利50多件,獲得授權10余件,主持完成科研項目和教育教學研究項目30余項。
陳弟虎,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教學名師、南粵優(yōu)秀教師。現(xiàn)任廣東省集成電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分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中山大學理工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yǎng)基地主任。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專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算法與硬件加速器等研究,在高層次綜合EDA工具、行人重識別和激光雷達點云3D重構算法、微納傳感器件等研究具有特色。
張超,博士,教授,中山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廣東省教育廳生物醫(yī)學工程本科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工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理事,廣東省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深圳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王楓紅,博士,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信息與交互設計系主任,廣東省“數(shù)智賦能設計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工程圖學國家級教學團隊首席教授。中國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圖學學會計算機輔助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用戶研究與度量、人機界面交互工效學。主講國家一流課程、主編國家級“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主持獲得廣東省第七屆、第九屆教學成果一等獎,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參與獲得2018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曾獲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南粵優(yōu)秀教師。指導學生多次榮獲紅點、IF等重要國際設計獎項。
熊建文,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原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物理學科委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專家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成員,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專家,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主持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基礎研究基金項目,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一等獎、二等獎10項。
陳平華,廣東工業(yè)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CCF)杰出會員,兼任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計算機領域教學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提名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主講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參與實踐的“‘創(chuàng)融研學’粵港澳大灣區(qū)創(chuàng)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改革項目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黃彬,博士,研究員,東莞理工學院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測與評估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治理、新工科建設、公共政策分析等領域研究。中國高教學會院校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廣東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教育督導學會高教專委會副理事長。主持或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多項,承擔政府部門委托重點課題多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發(fā)表論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主筆撰寫或深度參與撰寫高校重要改革建設方案或文件文本多部。受邀在全國高校智能制造工程課程建設研討會(北京)、廣東省教育科研工作會議等上做專題學術報告。曾擔任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評審專家(地方高校組)、廣東省高等學校辦學章程審核專家等。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各1項。
金枝,博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榮獲2022年廣東省廣東省第六屆高校(本科)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總決賽一等獎(全省工科組第2名),2023年深圳市優(yōu)秀教師,2021年第九屆中山大學教師教學競賽理工組特等獎。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在圖像處理及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期刊及會議共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2篇,作為第一發(fā)明人申請專利12項。擔任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CSIG多媒體專委會委員、交通視頻專委會委員、CCF多媒體專委會會員、Frontiers in Signal Processing期刊編委、ICIG2021和CSIG青年科學家論壇的宣傳主席等。擔任IEEE TIP、TCSVT、TMM和Information Fusion多個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期刊的審稿人,廣東省人工智能專家?guī)鞂<遥钲谑锌苿?chuàng)委專家?guī)鞂<摇?/p>
朱思祁,博士,副教授,暨南大學光電工程系副主任,榮獲2020年廣東省第五屆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廣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主持廣東省一流課程《激光原理與技術》以及“南粵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重點研發(fā)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項目7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no research》、《Optics Expres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photonics》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40多篇。帶領學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項目資助8項,廣東省挑戰(zhàn)杯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國家挑戰(zhàn)杯二等獎一項。培養(yǎng)本科學生獲得國家級獎勵21人次,指導本科生發(fā)表SCI收錄學術論文28篇。
11
廣東教育Plus
廣東教育研究
廣東教育傳媒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