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代際相傳,對于今天的女性來說,主體性、學業、職場、婚育,社會的螺旋式前行使得相似困境仍在發生;但正如《180天重啟計劃》中,在最低谷的吳儷梅卻給自己劃出了“黃金時代”,我們始終有重啟的機會,可自由定義自己的理想人生;亦如媽媽與女兒在兩段不同時光中卻不斷交匯的步點,我們終歸會覺醒,也始終有堅韌的力量。
作者:藍二????????????????????????????????????????????????????????????????????????????????????????????????????????????????????????????????????????????????????????????????????????????????????
編輯:王子之???????????????????????????????????????????????????????????????????????????????????????????????????????????????????????????????????????
版式:王威
正如人們逐漸悟到,“出走”是女人的史詩,28歲時的吳儷梅亦是如此。
一個人帶著女兒住在小平房里,身上只有幾百塊錢,兩個煎蛋就是一頓飯難得的加菜,但這個女人卻覺得自己過上了“嶄嶄新”的生活。
離開困頓了她許久的主婦生活,雖因學歷與經驗的不足只能草草打工,但她卻好像從此脫去了腳上的羈絆——就在一個普通的日子,她仰望天空,輕輕地告訴自己,“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才剛要開始”。
看過《180天重啟計劃》,這個畫面在我們的腦中不斷回放;最平靜不過的瞬間,因一個普通人的勇氣與覺醒,實在振聾發聵。
導演李漠“情感三部曲”的這一新劇作,切入的是親情;讓母女故事回歸到不走極端、更為普世的生活感中,好好地、專注地體味它的動人,也傳遞著關于代際關系的年輕態度。
更為難得的是,劇中讓“母親”不再是橫斷面,而令其重獲一個女性的完整生命面貌。正如開篇處所提到的細節,通過對吳儷梅與蘇蘇這一對“叛逆母女”生活的并重描繪,看到不同代際女性相同的人生困境、相似的探索軌跡。由此,《180天重啟計劃》在治愈的故事中,給出了一份獨特的溫柔的女性主義力量,也嘗試在共同的命運回響中為代際關系創造新的理解空間。
母女敘事回歸日常??????????
細膩刻畫愛的豐富與成長???????????????
不知何時起,平凡溫馨的母女敘事,在影視中成了少數派。母女關系,往往成為其他敘事的鑲邊元素、背景板,更在相當長時期內單一地以極致沖突、尖銳話題的樣貌存在。這自然是出自對內容吸睛度、討論度的需要,但這種選擇本身又未嘗不是刻板的開發思路和懶怠的創作套路。
母女之間特殊的“相愛相殺”,有時候容易表面化地被呈現為激烈沖突,而導演李漠與我們聊過他們的創作理解——愛是真愛,但因為不可分割的血緣和過于熟悉的親密關系,所以這種愛就會變得有些“不客氣”。
于是從母女關系呈現的角度來說,《180天重啟計劃》其實并不玄妙,就是耐心、細膩地透視與刻畫母女之愛的立體多層。
它很動人。像是已經人到中年、不是第一次懷上孩子的吳儷梅,產檢時看到小小胚胎的影像,依然會由眼中涌出的淚花。是年紀輕輕的女兒蘇蘇,心疼媽媽,而主動上了模擬機器去感受產痛。又是外婆心疼自己的女兒,為了讓吳儷梅吃得更營養,把冰箱里所有的好食材都貼了一個小小的“梅花”標簽。
它會給人們送上最硬的保護殼,留下最足的底氣。在吳儷梅年輕第一次未婚先孕時,親戚指指點點,她的媽媽站到親戚面前,坦蕩地護短,毫不留情地回懟他們。吳儷梅第二次懷孕時,她所在的出版社要跟她解約,這次老媽媽和蘇蘇一塊出馬,絲毫不在乎自己體面地去整治領導郝主任,給吳儷梅討公道。
而因為母女之間不用想著“客氣”,這種愛有時又顯得很是霸道不講理,就好像三代母女間,總會因為一個聽不順耳的語詞、一種嫌煩的習慣,時不時給彼此扎上的小小“一刀”……
但哪怕有不斷的“戲劇沖突”,這部劇的克制正在于,它很少設置大起大落的矛盾與和解、不做上價值的激烈議題對撞,而就是對極其日常的細節細細拆解品味,讓人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與影子,喚醒某些會心一笑、小小感動與默默治愈。
這樣的戲劇狀態,其實正是一點點地鋪墊出《180天重啟計劃》關于親子母女的當下思考,表達出時代的年輕態度。沒有大矛盾,是因為三代母女或許有選擇上的異見,但從不曾“幫”對方做決定;母女之間沒有對彼此加諸負重的“夢想與希望”,她們擁有自己獨立、完整、自由的生命。這部劇在選題創作上的“叛逆”,就在于突破過于密集的“窒息感”“掌控型”母女敘事,通過更健康的關系塑造,正向引導真正“為你好”的情感與邊界的探索。
讓“母親”回歸完整的人???
在代際中實現女性的命運回響
說吳儷梅和蘇蘇是一對“叛逆母女”,最突出的設定或許就是,母親高齡追愛懷孕,而女兒反向陪護陪產。這當然很時髦,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看到女性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努力去擁有的平等選擇、自主意愿與生命活力。
《180天重啟計劃》在如今的劇集乃至電影領域都非常難得,看似應該是以蘇蘇為女主角,其實更準確來說是以她作為一種主視角,通過現下與回憶,平視呈現著吳儷梅和蘇蘇的兩段人生。
因為吳儷梅20年間的完整成長線得以一一展開,它讓“母親”不再只是一種片面的家庭功能,而是回歸為一個女人、一個完整的人;看到“她”在松弛的面龐、普通的裝扮、絮叨的狀態背后,曾經、甚或說依舊繁盛的生命追求。
20年前,吳儷梅因為對自己價值的渴望,決然離開舒適安逸、物質條件不錯的婚姻,自己出去吃苦闖蕩。為了找回自己的自信美好,她無視市井環境中的非議,在貧瘠的生活中裝扮自己,去跳喜歡的舞。為了有更好的發展,她從高中學歷、工人生活起步,努力學習進階,成為一名受到業內尊重與認可的資深文學編輯。在教育女兒時,她另類地提出“不要永遠在爭上游”,“中游”反而更能讓人快樂成長、探尋興趣。她經歷一段失敗婚姻之后,也沒有阻絕情感生活,在中年時與心靈互通的伴侶再婚,自在享受甜蜜愛情,不懼他人眼光孕育新的生命結晶。
這位頭發短短、偶有銀絲,有時候顯得任性強勢的媽媽,是一位清新懵懂過、灰頭土臉過也光鮮亮麗過的多面女人,是一個在人生中處處“精神狀態領先”的勇敢者,她不斷地釋放著自己的反差魅力,更不斷地讓我們感到“熟悉”。
這種熟悉,最終使得劇中的“母女”,成為了女性成長中的“同路人”。母女間的種種碰撞與相互理解,也演變為一次次命運的對照,匯成女性議題的貫穿講述。
有女性對生活路徑的迷茫。20歲時的吳儷梅,想要“嶄嶄新”的生活,但她當時被推著走,只以為從小城市到了杭州,就會迎來開闊的前路。同樣,20出頭的蘇蘇,也以為只要能升職加薪,就是一切安全感的來源。但當她們都到了28歲,接近而立的階段,相似的境況與想沖破的藩籬都更清晰地顯現了:對她們來說最根本的安全感,或許并不能由別人提供,而只能由自己親手掙得、自我掌控。劇中并沒有對老外婆的20歲加以描述,但從她在女兒吳儷梅考上大學時興奮到帶她一起去喝酒,以及后來對女兒中斷學業的反對與失望,我們不難推想讀書、工作其實就是她這一代人在自己的經驗中,找出的女性獨立之道。
吳儷梅與蘇蘇,也曾在懵懂中摸索愛情、他者與自我的位置。母女倆顯然都是為情感大膽投入的人,媽媽未婚先孕,女兒也差點步入后塵;而無論如何,婚育對一代代女性的影響從未缺席地考驗著她們,媽媽不得不輟學做家庭主婦,女兒也差點讓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動。極其幸運的是,盡管付出沉重的沉沒成本,母女二人都在各自的十字路口中,做出了重新愛自己的新選擇,破而后立。吳儷梅離開了想用富足生活將她困在家中的前夫,一點點趟過現實生活與心理變遷的磨難,完成了自我的蛻變;蘇蘇離開了打著為她好旗號、無視她工作生活意愿的前男友,她當下正在迎接一波波成長難題,一步步推進著自己的重啟。
命運代際相傳,對于今天的女性來說,主體性、學業、職場、婚育,社會的螺旋式前行使得相似困境仍在發生;但正如《180天重啟計劃》中,最低谷的吳儷梅卻給自己劃出了“黃金時代”,我們始終有重啟的機會,也可自由定義自己的理想人生;亦如媽媽與女兒在兩段不同時光中卻不斷交匯的步點,我們終歸會覺醒,也始終有堅韌的力量。
系列第三部,持續風格化與創作創新
導演李漠“情感三部曲”,部均爆款與高口碑。友情篇《我在他鄉挺好的》與愛情篇《裝腔啟示錄》接連收獲豆瓣8.1分;親情篇《180天重啟計劃》上線5天,觀眾評價普遍較高,作為現實題材都市劇,在各平臺頭部類型大劇的競爭之下,全網熱度也快速上升到TOP4位置。
我們可以看到,《180天重啟計劃》在創作上,繼續堅持系列性的主題探索和風格塑造。
李漠在都市劇創作中,尤為注重“人與城市”互動關系的探討,以及生活感的呈現。在新劇中,故事落地在以杭州為核心的浙江地區,故事中幾代人的“往外闖”,當地的輕工業商業到創新經濟的升級,以及由此給他們生活、關系帶來的變量,成為了吳儷梅、蘇蘇人生發展的重要環境框架。
在落地的生活感上,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種種情節沖突都是產生于對母女關系非常具體、細微的捕捉之中,比如吳儷梅懷孕以后,老外婆對于她“如廁”所反映的健康情況的實時監控;另一方面,杭州地區的生活細節,幫助觀眾更真實地沉浸于故事,就如“吃魚”,在劇中就多次成為重要工具,或是塑造人物性格,或是引發碰撞。
在這部劇中,李漠也繼續注重打造豐富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片頭曲部分,成為“日記樹洞”,一篇篇不同的訴說,傳遞著人們對外婆、媽媽、女兒真實的情感,使得每一集都以溫馨、淚目的深愛氛圍開篇。而片尾曲部分,則承載著該劇對母女之愛的新思考——“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我的夢想”,劇中不喊高舉高打的“口號”,但每一集關于愛的某一切角的敘事完成后,這一片尾曲的出現都會給觀眾帶來微妙的“總結回音”之感。
與此同時,《180天重啟計劃》也能讓我們明顯感受到系列新篇的創作創新。
非常凸顯的是對敘事結構的編織。兩個時代中的母女人生經歷,通過豐富的細節命題、重要意象等作為連接點,進行靈活的穿插、交織、互文。如此,階段性的情節和表達具有了更強表現力,對人物的理解和塑造更有效,也令雙線時空敘事擁有了更好、更利落的節奏感。
劇中透出的三代母女生活的底色,事實上是有沉重一面的,但創作中常常通過巧妙的消解手法,實現了整體的輕盈調性。典型體現在母女間爭執的橋段上,比如吳儷梅和蘇蘇爭吵,會讓蘇蘇繼父李建雄當傳聲筒,在李建雄故作扭捏、超高還原度的來回模仿傳話中,母女之間原本的激烈沖突被降調,化為一場有趣的溝通。在《180天重啟計劃》中,這樣的創作狀態比比皆是,使得劇中的代際關系既有真實觀照、能讓人深度共鳴,但最終實現的不是對觀眾的精神加壓,而是溫暖治愈的觀感。
整體來看,通過在系列作品中進行核心命題與自我風格的累進,同時圍繞具體選題大膽嘗試新鮮手法、年輕化的節奏與審美,李漠團隊正持續強化自己的出品,為都市劇領域每每輸出跳出窼臼、令人驚艷的精品創作。如今李漠已成為新生代都市劇的一塊金字招牌,我們也期待《180天重啟計劃》能夠創造更好的成績,讓年輕觀眾充分關注到長劇創新的敘事魅力。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