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又登上熱搜榜了:票房突破百億,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8名。
《哪吒》導演餃子的名字更是響徹大江南北。
然而這個號稱是拯救了國漫的男人,在成為百億導演之前卻是個啃老族,一啃就長達3年.
他還拿著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的文憑,失業在家待了足足六年。
今年失業話題頻繁被談及,尤其是AI的大批量出現后。
比如前幾天深圳福田區推出AI數智員工,首批70名AI公務員正式上崗,這把AI取代人類、人類飯碗不保的焦慮和恐慌情緒達到了制高點。
導演餃子無疑是幸運的,他有無限支持他的母親以及對于動畫的熱愛。
但其他很多諸如985、美國普林斯頓、哈佛等高學歷名校人群并沒有他所具有的運氣和底氣,困在失業的牢籠中苦苦掙扎。
現在,高學歷畢業生失業已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01
— 灣媽看世界 —
畢業生數破千萬,
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從2022年起,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就在千萬人以上了,而且每年都在小步伐增加。
2025年預計達到1222人,再創歷史新高。
在畢業人數增加的時候,就業形勢卻愈加嚴峻。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
2024屆高校畢業生中一半以上的人工作沒著落,九成的畢業生不執著于找到“好工作”,他們只期望找到工作就行。
為了畢業后順利入職,學生們都在執行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增加實習經歷,有8成的畢業生有過實習;
第二步:提前計劃求職,6成畢業生在大四上學期甚至更早開始找工作;
第三步:投遞更多簡歷,4成畢業生遞交的簡歷都超過50份。
不僅畢業生自己著急,學校的老師和管理人員都在為學生的就業發狂,不斷跟進。
他們不定期和學生微信或是電話溝通、定期填寫表格記錄學生找工作的動態。
國內如此,國外也不例外。
02
— 灣媽看世界 —
英美、芬蘭高學歷人才
深陷失業、就業難危機
芬蘭有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
但今年1月初,它依然被曝出失業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達到21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
2024年底超過5.2萬名大學畢業生失業。
芬蘭經濟和就業部的報告稱:
2024年12月失業求職者人數為32.1萬多人,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驚人的約2.4萬人。
失業一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約有1.7萬名。
芬蘭專業與管理人員工會聯合會的首席經濟學家帕西·索爾約寧說:“上一次有這么多職位空缺大約是14年前,擁有碩士學位的人現在找工作比新冠疫情期間更難。”
幾乎所有領域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都比以往更加艱巨,尤其是語言、社會服務、社會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等學位的形勢最嚴峻。
即使是護士這種原本就業前景一片光明的行業,到了秋季也變得異常黯淡。
該行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現在也出現了工作崗位短缺的問題。
在社會和衛生領域,失業的求職者除護士外,還包括社會工作者和理療師。
而且這種失業不分學歷。
在全國人口不到上海市四分之一的芬蘭,有1400名失業的博士,其中三分之二是長期失業。
據芬蘭教育署統計,畢業一年后仍然失業的博士多見于人文藝術、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
在普遍的認知中,人文藝術專業就業難無可厚非,尤其是藝術生家里不差錢,失業了有家底在,一時半會不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自然學科和工程這些備受市場歡迎的專業學生就業難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英國和美國這邊就算是TOP級的名校生就業問題都成為難題。
去年8月英國衛報報道了數十名英國畢業生為找工作而苦苦掙扎的故事。
他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擁有工程、計算機、網絡安全等高需高薪STEM專業,即便如此他們在投遞了數十上百封簡歷后依然石沉大海。
比如一位獲得牛津大學英語和法語一等學位的女生想找一份出版及相關行業的工作,她每周都要發五份簡歷,可最終的結果都不盡人意。
為了找到工作,許多名校人才不得不自降身價。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2023年在英格蘭的21-30歲本科生中僅60.4%的人從事高技能工作,26%多的人做著低技能的工作。
約一半的應屆畢業生在入門級工作崗位拿著最低工資維持生計。
即便在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其畢業生的就業率也在近幾年逐漸下降。
根據該校提供的調查數據,文科本科畢業生超過一半(53%)沒有找到工作,理工科就業情況好很多,僅25.4%沒找到工作,但仍然有28.9%的學生對自己工作不滿意。
哈佛大學去年也針對應屆畢業生進行過一次小范圍的調研,結果顯示只有不到60%的畢業生會選擇就業,低就業欲望的背后多半與職場環境的不景氣有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系教授James O’Brien也直言:“擁有本科學位的大學畢業生,即使表現優異,甚至GPA為4.0,也依然找不到工作。”
03
— 灣媽看世界 —
全職兒女的無奈
這幾年流行一個網絡熱詞:全職兒女。
豆瓣上該小組已經集結了近5000人。
全職兒女是指年輕人脫產寄居在父母家里,并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一邊學習,一邊嘗試找工作。
可以簡單理解為新時代的啃老。
全職兒女中不乏一些在國外拿著高學歷的海歸一族。
他們花了百萬學費,學成歸國以為能大展身手賺回學費,哪曾想面拒一封接著一封,不得不寄人籬下,甘愿做父母的打工人。
對于年輕力壯的高學歷人群長期在家,有人嘲笑這是年輕人在躺平擺爛,逃避現實職場壓力,自愿失業。
如果是自嘲還能理解,但要是把“全職兒女、985廢物”這種黑色幽默當真了,那就可太殘忍了。
因為這代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困境已經不再是想找工作就能找到的地步。
- 首先,裁員潮來襲,AI加劇失業
企業裁員的聲音從去年年尾開始就響個不停。
今年1月15日起,微軟裁員1.5萬人,打響新年裁員第一槍,緊接著谷歌、Meta、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大踏步跟上。
根據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統計,今年已有53家科技公司正在裁員,人數超1.3萬名。
裁員數量多,手段也奇葩。
比如Meta淘汰績效不佳的員工,谷歌推出自愿離職計劃,許多在500強企業耗費了大半生的高管都加入了中年失業的隊列。
裁員潮背后,AI崛起是一個無法避開的推手。
比如Salesforce宣布2025年起不再招聘軟件工程師,直接轉向AI系統維護。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稱未來五年內,全球41%的企業可能會因為AI的崛起而縮減員工。
不過AI的出現,喜憂參半,全球9200萬個工作崗位被AI取代的同時會有1.7億個新角色的出現。
它意味著傳統低技能職業即將消失,新型高技能人才迎來紅利期。
這又引出了失業背后的第二個原因:
- 就業市場的供求不對等。
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但不管是高校,還是學生都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一方面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大批量生產市場早已飽和的專業人才,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卻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
據麥肯錫最新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到600萬,而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尤其是算力、算法、數據等需求急迫。
專業與市場的錯位讓企業苦不堪言。
比如有互聯網大廠高官指出,很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還停留在陳舊的理論知識學習,即便招到了他們,企業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進行二次培訓。
另一方面熱門行業大量高學歷人才扎堆涌入,競爭白熱化,遠超崗位的承載量,人才同質化嚴重,企業挑花了眼,諸多優秀人才只能在一片紅海中淪為陪跑者。
某制造業企業HR曾坦言:"數控技師起薪8000招不到人,拿著工商管理文憑的畢業生卻在爭搶月薪4000的行政崗位。"
- 雇主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
畢業生抱怨找不到工作,雇主又把鍋甩給畢業生,認為是他們不符合要求。
這種要求從學歷到面試,一直延伸到實戰。
大量學生推遲就業,選擇考研考博增加學術競爭力,現在國內不少基礎崗位準入門檻是碩士學歷,可依然改變不了大學生暗淡的職場環境。
Intelligent.com曾對800名參與招聘的美國經理、董事和高管進行過一項調查,了解大學畢業生的求職中遇到的困難。
當被問及是否會避免聘用應屆大學畢業生,39%的雇主持贊同態度。
這些雇主往往會采取各種策略來吸引年長者,而非大學生,比如給年長員工更多福利(60%)、支付更高的薪水(59%)、讓年長者遠程或以混合模式工作(48%)等等。
為什么雇主這么不待見大學生?
五分之一的雇主表示,應屆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面試時準備不足。
53%的雇主認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在面試時不進行眼神交流,此外一半的雇主表示,他們要求的報酬不合理,還有47%曾遇到過穿著不當的應聘者參加面試。
尤其是疫情造成的長時間封閉讓部分學生失去了社交自信。
21%的雇主表示他們曾遇到過應聘者拒絕在線上面試時打開攝像頭,19%雇主撞見大學畢業生帶著父母參加面試。
當然這都是些小事,真正讓雇主抱怨的是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和能力。
63%的雇主認為應屆大學畢業生無法應付工作,他們經常遲到,任務喜歡拖到最后期限。
最重要的是,他們太容易情緒化(58%),整體上對職場生活沒有做好準備,主要包括缺乏專業精神(57%)、對反饋反應不佳(55%)、溝通技巧差(52%)。
能力的背后其實不光是學生的鍋,是整個生態已經從學歷通脹發展到了能力內卷。
一方面技能要求向復合化人才方向發展,雇主對π型人才(跨領域復合型)的需求激增,例如伊利諾伊大學推出的“CS+人類學”等交叉專業畢業生更受青睞。
另一方面實踐經驗與軟實力的權重提升,在求職中實習經歷越豐富的人錄用的概率越高,而純學術的人競爭力下降。
現在的大學生不僅要和AI賽跑,還要和老一輩競爭,當然讓人最無奈的還是要和經濟比耐力。
從宏觀層面來看,失業增加與社會經濟形勢成正比,如同中國知名人口學者何亞福所說:
“失業率的高低與經濟狀況有關,經濟繁榮時失業率低,經濟蕭條時失業率高。
例如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期,美國人口只有1.2億,但那時失業率一度高達25%;
然而,2023年美國人口已達3.36億,失業率只有3.63%。”
04
— 灣媽看世界 —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需要面對的時代命題和困境。
有人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經歷:
1977年爺爺考上了中專,轟動了整個縣城;
1992年爸爸考上了大專,班主任親自送通知書;
2017年我考上了985本科,全家只吃了頓火鍋。
爺爺畢業后把一家人帶進了城里;
爸爸畢業后在一線城市買了房;
我畢業遇到口罩期,失業半年之久。
這幾乎是眾多中國家庭的寫照。
20多年前,大學生都是稀罕物,考上的家庭就如同中了幾百萬的彩票;
如今遍地的“海歸廢物”、“985躺平族”,正在為前途,甚至生存發愁。
高學歷人才遭遇就業困境并非多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失業是教育轉型、經濟周期和技術革命等多種因素帶來的系統性問題。
但作為個體,除了抱怨、恐慌與焦慮外,最重要的是在逆境中保持著一顆樂觀而開放的心態。
不否定自己,因為大家都難;也不能拋棄自己,因為在經濟低谷期,熬過來才有希望超越。
而熬過來的方式包括持續學習、自我提升、建立多元化的視野,不論是技能培訓,還是跨學科知識拓展都可以讓自己在競爭中保存優勢。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個心理預期,投資一套房,花了幾百萬歸來的孩子可能做了全職兒女。
在他們歷經低谷期時,能否有托舉和支持的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