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阿里巴巴發布了 2025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自然年 2024 年第四季度 ),隨后美股盤前股價暴漲 10% 左右,開盤后收漲至 8% 。今早港股開盤后,阿里股價也是一路飆漲,收漲至 14.56% 。
市場能給出如此正面的反應,除了業績的持續好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一件事:在電商之后,AI 可能真的會是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長曲線,這部分業務的價值開始釋放了。
在聊阿里巴巴的 AI 之前,我們簡單看一下阿里巴巴非 AI 業務的表現。
淘天集團( 國內電商以及批發業務 )本季度營收從去年同期的 1290 億元增長至 1361 億元,同比增長 5% 。這個增長主要得益于電商業務 GMV 的提升以及相關的 “ 全站推廣 ” 業務( 面向商家的廣告業 )的滲透率的提升。
知危編輯部此前曾在關于家電國補的報道中提到,2024 年天貓雙十一的表現很好,相關業務部門在雙十一結束后還開了慶功會,而 2023 年這些部門并沒有開慶功會,所以相關業績的提升并不意外。
利潤方面,淘天集團本季度的經調整 EBITA( 可近似理解為稅前凈利潤,但剔除了非業務經營相關因素的影響 )為 611 億元,同比增長 2%,利潤增長弱于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在于對 “ 提升用戶體驗 ” 的投入增多,說白了就是拿更多的錢補貼給了消費者。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 出海電商以及批發業務 )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32%,增長非常強勁,但是與高增長相對應的是業務的經調整 EBITA 繼續暴跌,相比去年同期多虧了 18 億元,虧損同比擴大了 57%,這方面的表現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層在財報會上表示,他們預計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將會在下一財年實現首次單季度盈利。
菜鳥集團方面,收入同比下降了 1%,這個無傷大雅,因為此前阿里進行了業務調整,讓電商業務自行承擔一部分平臺物流( 比如天貓超市的配送 ),菜鳥收縮回精力專心打造全球物流網絡。這個決定,或需要匹配國際數字商業業務的增長來看,阿里還是想菜鳥為出海電商多鋪一些路。
本地生活集團方面,收入同比增長 12%,主要得益于高德和餓了么的訂單增長,該業務的經調整 EBITA 也有了大幅的減虧,比去年同期少虧了近 15 億元,同比減虧 71% 。
大文娛集團方面,得益于優酷的廣告收入增加和內容投資效率的提升,收入同比增長 8%,相應的經調整 EBITA 也比去年同期少虧了 2 億元,同比減虧 40% 。
說完這些,我們再來好好說說 AI 相關業務,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云智能集團業務。本季度,云智能集團收入同比增長了 13%,這個增長率是阿里所有業務中最高的,這樣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共云業務的增長,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的 AI 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了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指增長超過 100% )。至于利潤,云智能集團的經調整 EBITA 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33% 。
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所以在財報發布后的財報會上,整個會議的焦點都是 AI。
管理層表示,未來三年,集團最看重的戰略是 AI,主要分三部分:
①持續加大投入 AI 和云計算的基礎設施,未來三年,在云和 AI 基礎設施方面的計劃投資將超過過去十年的支出;
②大幅增加對 AI 基礎模型和 AI 原生應用的投入;
③利用 AI 技術全面改造現有業務,深度整合各業務的 AI。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阿里巴巴給了一個非常 “ 誘人 ” 的計算邏輯。
高管在財報會上表示,阿里巴巴對 AI 的終局看法是實現 AGI,這能創造出非常大的商業價值。因為 AGI 的標準定義是能夠完成 80% 以上的人類的能力。與此同時,全球 GDP 的 50% 的支出其實是就業者的勞動工資支出,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一旦 AGI 實現,那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大概率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產業,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 50% 左右的 GDP 的構成。
總之就是,未來全球 GDP 可能 50% 都與 AI 有關,按照這個邏輯,AI 相關的投入必然是閉著眼睛使勁兒投的。
當然,這只是按計算器按出來的美好暢享,下面我們說些實際的。
關于 AI 和云計算基礎設施的大額投入,還是比較務實和明智的。阿里云作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云,保持地位的繼續領先非常重要。管理層在財報會上表示,他們判斷未來 AI 的核心一定是搭載在云計算網絡上的,大模型 90% 的 token 輸出都將在云計算網絡上完成,因為那些巨大的模型只有在云計算網絡上才會具備最高的效率。
這個判斷其實已經是全球科技巨頭們的共識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在最新一季財報會上表示對 2025 年的資本開支目標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2%,因為他們發現人們對 AI 的需求已經超過了他們云服務的可用容量,他們必須花更多的錢去做AI基建來滿足需求。
亞馬遜則在最新一季的電話會上表示2025 年資本開支要比去年同期增長 24%,并且絕大部分將用于AI 和云服務AWS。
阿里巴巴在本季財報會上表示,這樣的需求并沒有放緩的跡象反而還是在持續增長的,甚至超越了他們本來的判斷,因為今年春節之后,阿里看到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推理的需求在爆發,新增的客戶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是將運算資源用在推理上面。
看到這里,中肯地講,全球各家云計算巨頭都得給 DeepSeek 磕個頭。。。
基建的投入邏輯我們已經講清了,下面說阿里 AI 戰略中對 AI 模型進行投入的邏輯,本質上這是跟云業務這個 AI 基建業務相輔相成的。
從 2023 年 8 月以來,阿里巴巴開源了多個千問( Qwen )家族的大模型,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基于千問家族模型在 Hugging Face( 世界最知名的模型社區,人稱大模型界的 Github )上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經超過 9 萬個,這讓千問成為了全球最大的 AI 模型家族。
DeepSeek 在發布 R1 系列模型時,還同時發布了多個基于千問的 R1 蒸餾模型,可見其對千問模型的質量非常認可。
那么,這有什么用嗎?畢竟開源的東西又不賺錢。
實則不然,雖然是開源模型,但并所有公司都搭建得起并且能保障穩定的,所以阿里巴巴還是在賣千問模型的 API 來賺錢的,這個是表層的收入。
而更深層次的邏輯是,阿里巴巴認為當千問變成更好更強的模型時,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通過千問來做垂直模型并且售賣相應的服務,這個時候這些開發者都會天然選擇阿里云。
畢竟,千問是阿里巴巴開發的,阿里云一定是最懂千問、對千問的穩定性和性能支持最好的云。
管理層認為,這樣的開源優勢會給阿里云帶來非常好的交叉銷售機會,進而帶動云服務收入的增長。
最后,關于 AI 戰略的第三點,也就是集團業務的深度 AI 化,阿里管理層主要的考量邏輯還是入口方面的。
淘寶天貓是生活消費的入口,AI 可以提高與消費者互動和促成交易的效率,所以 AI 化是必然的。除此之外,阿里的通義 App 和夸克 App 也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入口,夸克是在 AI 搜索領域中國用戶量最高的應用,未來還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除此之外還有高德,高德現在更多是一個導航工具,但是它有 1.7 億以上的日活,通過 AI 的加持,很有可能成為生活服務的入口。
而在 To B 方面,阿里管理層認為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的 “ 用 AI 來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 ” 的場景和機會。
總之,無論是云這種硬基建還是大模型這種軟基建,再到 AI 應用這個應用層,阿里巴巴的態度是全面押注。
或許,到了今天,人們才開始更愿意承認阿里巴巴不是一個單純的零售公司,它變成了 AI 公司。
至于未來到底有沒有阿里巴巴描述的那么美好,只能說其他云計算巨頭也都很聰明,阿里能不能最終獲勝還要邊走邊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