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春節假期期間,你被央視春晚小品《點點關注》里那位在“林黛玉”和“帶貨主播”間絲滑切換的姑娘驚艷過,那你一定記住了姚堯這個名字——這位上海師范大學2024屆表演系畢業生,用一場顛覆性的演出讓全網高呼“林黛玉本玉”!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她的爆火背后,藏著上海師大這所高校的“獨門育人秘籍”!
這位“林黛玉”的誕生其實不是巧合,而是教育土壤滋養下的必然結果!
從容貌來看,00后的姚堯酷似87版“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她在小品中隨口一句“寶姐姐,早知你播,今天我就不播了”,用“酸溜溜”的語氣和寶釵直播連麥,更是讓許多網友感嘆:真是活久見!
這種“古今混搭”的創意,其實萌芽于校園實踐。據悉,上師大每年都會舉辦“經典角色再創作”工作坊的活動,刻畫經典主打一個形式不限、自由發揮,學生們以短視頻、脫口秀等形式重新詮釋名著人物。這種“不設限”的培養模式,讓姚堯得以成長,最終在綜藝《單排喜劇大賽》中以“黛玉吃黃桃”“黛玉開美顏”等腦洞橋段一戰成名,最終被春晚導演組相中。
姚堯的故事并非個例。這所扎根上海的學校,其實始終在探索如何讓傳統文化“活”在年輕人的日常里。
比如,上師大學生創作的原創歌舞劇《2020好兒女》,就曾榮獲首屆上海市學校美育實踐魅力系列“魅力活動獎,中宣部文藝局和教育部思政司指導的“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原創校園歌曲MV征集優秀作品獎,獲批2023年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項目等等“含金量”極高的獎勵!
當然,上師大的課堂不僅在教室,更在行走的路上。據了解,該校學生經常有機會去豫園、朱家角古鎮實地采風,從石庫門建筑到江南絲竹,從傳統曲藝到非遺技藝,都是他們的靈感素材庫。
這種教育理念下,上師大的校園里隨處可見“混搭”風景!比如,表演系學生會和AI專業合作開發“虛擬角色互動劇場”,用高科技再現文學經典;水杉林改造的“藝術森林”搖身一變成為露天舞臺;中文系學生用Rap唱《詩經》,美術生用VR重現敦煌壁畫,歷史系學子策劃“唐宋夜市”沉浸式劇本殺……
正如姚堯所說:“在上師大,沒人覺得‘傳統’是沉重的,它更像一塊樂高,你可以拆解、重組,玩出無限可能。”
除了以包容的態度文化育人,作為一所既非“985”也非“211”,卻能培養出諸多“破圈”人才的上師大,其實也與其自身辦學硬實力息息相關。
從學科來看,上師大的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心理學穩居全國前20%,戲劇與影視學躋身“中國高水平學科”,為創意提供扎實豐富的理論支撐。再看資源和平臺,學校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SMG等機構深度合作,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參與專業劇組實習。畢業生在各類專業話劇院(團)、電視臺、電臺、專業院校、中小學等就業,就業率連年攀升!。
當然,現代社會判斷優質人才的一大標準,定離不開國際化辦學水平!目前,學校已與23個國家53所高校建立專業合作,像美國東斯特堡大學、密蘇里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紐約電影學院等知名院校都是榜上有名,MTA項目通過雙學位和海外游學,讓學生可以用全球思維更好的呈現中國經典。
姚堯在采訪中說:“上春晚像一場夢,但夢的起點是上師大那個總讓我‘瞎折騰’的排練廳。”所以,如果你也渴望在古典與現代的交匯處找到自己的舞臺,如果你相信藝術不是復刻模板而是點燃創意——那么上海師范大學,這所既有教育學全國第14名的底蘊、又有腦洞的學校,或許就是你等待的那塊“魔法跳板”。畢竟,誰能拒絕一所連水杉林都會唱歌、連圖書館都藏著劇本殺的學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