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的街頭巷尾,一個名為“融訴驛站”的創新平臺正悄然改變著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生態。以“一臺電腦、一名指導法官、一名協助員”為基本配置,這個平臺不僅承載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重要使命,更是蘇州法院將司法資源和解紛力量全面下沉,助推基層社會治理“治未病”的生動實踐。
截至2025年1月,蘇州已建成274個“融訴驛站(融合法庭)”,累計指導調解5670次,化解糾紛5646起,開展普法宣傳3138次,“深化‘融訴驛站’建設”項目被蘇州市委依法治市辦確定為2024年“關愛民生法治行”法治惠民活動典型項目。
法官在線“坐鎮”
糾紛化解更高效
“法官一上線,大家心里就有底了!”調解員李琛回憶起一起群體性勞動糾紛時感慨道。
2024年10月,蘇州某公司因經營不善拖欠22名員工工資,員工多次討薪未果,共同求助至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綜治中心。
調解員李琛、吳利洪意識到該案涉及人數較多,一旦處理不當極易擴大矛盾,但僅憑自身能力和經驗又難以化解這起糾紛,便及時通過“融訴驛站”連線,請求指導法官對該案給予調解指導。
經過耐心溝通,指導法官進一步了解到涉案公司對拖欠工資的事實和拖欠金額并無異議,雙方糾紛始終未能解決的原因主要在于涉案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始終不愿出面解決問題。指導法官當機立斷,現場聯系公司負責人,詳細說明當前事態情況以及公司消極處理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剛開始調解時,場面有些混亂,但是當指導法官身著制服、佩戴法徽出現在‘融訴驛站’視頻畫面中時,我們內心的信賴感油然而生,對拿到工資也有了更多信心。”糾紛化解后,員工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種“云端調解”模式已成為常態。去年4月,蘇州中院制定出臺《全市法院“融訴驛站(融合法庭)”建設工作指引》,其中明確要求,各基層法院應為每個“融訴驛站”配備至少一名指導法官,提供法律咨詢、調解指導、司法確認,以及其他與預防調處化解糾紛相關的法律支持。
“指導法官們或遠程連線,或下沉社區,確保糾紛化解既有溫度又有力度。”正如蘇州中院立案一庭庭長陳亞玲所言:“我們要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讓基層成為解紛的第一道防線。”
司法確認“云上辦”
調解協議有保障
2024年5月的一天傍晚,在蘇州市相城區交警大隊綜治中心內,調解員顧海珍接待了一起電動自行車碰撞糾紛。王某某在駕駛電動自行車行駛時操作不當,碰撞行人張老太,導致張老太多處受傷。經交警認定,王某某負事故全部責任。
“當時張老太已經88歲了,在恢復期內行動多有不便,她的孫女尉某某作為代理人出面處理賠償問題。但尉某某工作也忙,抽不出時間來現場。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我們選擇‘融訴驛站’遠程調解功能組織調解。”調解時,顧海珍妥善運用“面對面+背對背”的調解方法,充分觀察和感知雙方心理訴求和情緒變化,耐心細致做好解惑釋疑,最終當場敲定了調解協議內容。
但由于當事人協商的付款時間為2025年,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后續履行風險,尉某某心中很是不安。顧海珍了解到后,隨即通過“融訴驛站”申請司法確認,法院當天便出具了裁定書,賦予協議強制執行力。
“本以為調解完就結束了,沒想到還能申請‘法律保險’!”尉某某拿到司法確認書后,激動地感慨道。
“把解紛工作做到位,把司法為民做到家,是‘融訴驛站’建設的一個目標。”蘇州中院立案一庭副庭長林李金表示,許多當事人因履行風險對調解心存顧慮,而“融訴驛站”的“一站式”服務打通了調解與執行的壁壘,如果對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融訴驛站”申請司法確認或由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調解書。
行業調解“精準發力”
矛盾化解更專業
“商會調解員懂行,法官懂法,雙管齊下才能治本。”太倉市建筑裝飾家居商會調解員沙大喜談起一起地板買賣合同糾紛時深有體會。
此前,吳某等20名消費者向太倉市建筑裝飾家居商會調解中心申請調解,反映某地板經銷商肖某收取定金后送貨不及時、電話無法接通等情況,要求解除買賣合同,涉及金額100多萬元。
接到申請后,沙大喜積極聯系消費者代表了解情況。考慮到案件涉及人數較多、金額較大,案件化解難度大,便通過“融訴驛站”連線指導法官,召集地板經銷商肖某和消費者代表進行溝通,充分聽取各方意見。
調解中,指導法官對肖某無法供貨的法律風險進行了釋明,也告知消費者解除合同可能引發的法律后果。調解員則從行業慣例、交易流程角度進行詳細闡明,并表示雙方達成調解后,商會工作人員也會持續跟進,督促經銷商及時完成供貨義務。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據了解,肖某目前已全部完成供貨義務。
“專業、高效、便捷。”簽訂調解協議時,一名消費者代表連連豎起大拇指。
根據蘇州中院制定的《關于加強類型化糾紛訴源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全市法院已在調解組織、行業協會、商會、產業園區等矛盾糾紛集中區域,先后建立了太倉市汽車消費糾紛聯動化解中心、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昆山市花橋產業園等109家具有行業特色的“融訴驛站”,助力重點行業領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這種‘行業調解+司法護航’的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專業、行業優勢,促進類型化專業化糾紛就地化解、源頭解決。”蘇州中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趙海生說道。
訴訟服務“全域通辦”
司法便民零距離
“只進一扇門,事務一站清!”16名美容卡消費者在“融訴驛站”的幫助下,僅用一周時間便追回了23萬元的損失,“‘融訴驛站’真靈!”
2024年1月,16名消費者到蘇州市吳中區綜治中心維權。這16名消費者在某美容美發店購買了美容卡并充值,消費一段時間后該店突然關門停業,店家負責人夏某電話不接、短信不回。
之后區綜治中心調解員通過“融訴驛站”連線指導法官。法官在了解情況后,引導當事人通過“融訴驛站”申請財產保全,及時凍結其賬戶,迫使其出面和解。
類似的便利服務已覆蓋蘇州全域——群眾可在任意“驛站”辦理立案、庭審、送達等訴訟業務,真正實現“數據跑腿代替群眾奔波”。此外,蘇州法院在推動“融訴驛站”實體化運行中,還著重突出訴服“融驛站”、解紛“聚能環”、法治“云課堂”、治理“橋頭堡”、民意“收集點”等功能作用,切實將司法資源輸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比如,在張家港某小區物業費糾紛中,法院通過“融訴驛站”開展巡回審判,邀請人大代表、業主代表旁聽,以“個案審理+類案普法”推動批量糾紛高效化解。常熟法院則會同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常熟市電商協會、莫城街道商會在電商直播中心“融訴驛站”開展“法護直播、共治共享”知識產權保護專場活動,將矛盾預防端口前移。
從勞動糾紛到消費維權,從交通事故到行業矛盾,從巡回審判到普法宣傳,“融訴驛站”用一個個案例證明,基層治理不僅要“滅火”,更要“防火”。通過整合法官、調解員、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借助數字法院的“云端”技術,蘇州法院正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域的“解紛網”。
媒體聚焦
刊登于《江蘇法治報》2月18日頭版
刊登于《蘇州日報》2月17日頭版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