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快遞哪家強,那必須是中國郵政了。
別看他現的遞送速度沒有那三通一達強,跟順豐的效率更是沒得比。但它強在四通八達,在中華大地上就沒有郵政到不了的地方,即便是在青藏高原最偏僻的一隅,他也能拉著小毛驢將你的貨物完好送到。它的強還強在穩,使命必達,據傳有人將信件寄給了失聯多年好友的舊址,郵政居然都能將搬家多次舊友給找出來。當然各位法律文殊、錄取通知書只有使用郵政快遞寄送,才能有效的避免分歧和麻煩。即便到了戰爭時代,郵政也將成為我們信息的生命線,據傳全面抗戰后,淪陷區唯一沒有跟隨國府撤離的部門就是郵政部門,唯有他們堅守了下來。
那么,他為什么能這么強呢?因為他是中國唯一一家國家認證的快遞,唯一一個由國家支持的物流系統。
其實,中國的物流快遞系統年代相當的久遠。最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據傳,夏王朝為組織治理洪水,因此需要組織起完善的通信和運送體系。因此,夏朝首先設立了“牧正”、“庖正”和“車正”這些交通相關的官職。隨著官方信息傳遞和交通體系的建立,通信和物流體系自然方便了許多,對于大型工程的調度運作也有了極大的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到了西周時期快遞交通體系的制度已經相對完整,當時的官方稱這個體系為“郵驛”。此時的“郵驛”體系已經有了多種不同的傳遞方式,如邊境的傳書機構人稱“郵”;而讓善于長跑的人來傳遞信息或公函則稱“徒”;長途文書則由車遞送,并在沿途配備有休息站,稱“館”“市”或叫“委”。據傳此時的通信郵驛的效率已經相當高。穆天子會西王母時,收到國內的叛亂信息,于是千里奔襲用了三天三夜趕回鎬京平叛,這速度可謂是“一日千里”了。
到了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驛站體系,如楚國的“驲”、鄭國的“遽”、而各國通用的稱呼則是:“傳”。此時甚至已經發展出了私人有地系統,《史記》中就提到了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就有這自己的專用的傳報系統,效率甚至高過魏王,而這也是他之所以被魏王猜忌的原因之一。
秦朝一統天下后,車同軌,書同文,并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馳道”。可以算是歷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了。秦時馳道寬50步,比如今的雙向八車道還寬,全長大約六千多公里道路兩旁用金屬錐夯筑,每隔七米栽種一棵樹,放到如今也是相當厲害的道路交通體系了。據傳漢昭帝去世后,大將軍霍光千里奔襲主持喪禮,一路狂奔三個小時就走了一百三十五公里,大概每小時可以行進四十五公里,當然代價是因此跑死了數匹馬。可以說,這已經是達到古代馬匹運輸的極限了。
與道路交通系統配套的事秦朝的驛傳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傳、郵、驛”體系,分別對應著車、人、馬的遞送方式,且沿途設置了“傳舍”、“館舍”和“郵亭”作為修整場所,劉邦早年就是一個郵亭的亭長。
前面我們提到,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私人的信息渠道,但那都是為權貴服務的,普通平民的信息和貨品遞送還這只能靠人們順路代送。但到了秦朝,士兵們都能夠遞送自己的家書,并讓親人們為自己郵寄物品了。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就有兩首關于捎帶信件和物資的詩。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當然,隨著時代的更迭,快遞系統還在不斷地發展,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在后面的文章繼續聊聊唐宋以及之后的快遞體系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