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謝謝啦
2024 年 12 月,本懷揣著演藝夢想的演員王星,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一條 “赴泰國拍戲” 的通告。這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工作機會,卻成為了他噩夢的開端。
他添加了自稱副導演 “顏十六” 的微信后,一步步踏入了精心設計的陷阱。很快,他被誘騙至緬甸妙瓦底電詐園區,從此陷入了人間煉獄。
在那里,他歷經了 5 次倒賣,身心遭受了極大的折磨。
好在,2025 年 1 月 7 日,在多方努力下,王星成功獲救。而在 2 月 15 日,涉及王星案的 10 名主犯被押解回國,警方在 “阿波羅” 園區發現了血跡斑斑的鐵欄桿和電擊工具,這些物證無聲地訴說著園區內曾經發生的罪惡。王星的遭遇,就像一個導火索,讓妙瓦底電詐園區的黑暗內幕再次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也讓跨國執法困局這一嚴峻問題浮出水面。
解剖產業鏈:妙瓦底的 “人口販賣流水線”
在妙瓦底,電詐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且殘忍的 “人口販賣流水線”,每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條 “流水線” 吞噬。
誘騙話術庫
電詐團伙的誘騙手段五花八門,讓人防不勝防。他們常常冒充影視公司、游戲代練、跨境電商等,拋出高薪誘餌。就像王星案中,詐騙分子偽造了《曼谷影視合作協議》,讓王星誤以為自己真的獲得了一個正規的拍戲機會。
在偽造的協議中,各項條款看似正規,有詳細的拍攝計劃、薪資待遇,甚至還煞有其事地列出了所謂的合作方信息,讓王星這樣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難以辨別真偽。
除了虛假招聘,熟人陷阱也是他們常用的手段。在云南某村,就曾出現過整村青年被拐至妙瓦底的慘痛事件。
犯罪分子利用老鄉之間的信任,以 “老鄉帶路,一起賺大錢”“高薪分紅,機會難得” 等說辭,誘騙邊境地區的青年。這些青年往往因為對家鄉人的信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輕易地相信了這些謊言,最終踏上了不歸路。
園區生存法則
一旦進入電詐園區,受害者便如同墜入了無盡的深淵。園區內實行著嚴格的層級控制,基層的 “狗推”(電詐從業者)每日需完成 3000 美元的詐騙指標,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福建籍受害者小林,就因為業績差,不僅每天遭受辱罵和毆打,還被倒賣了 3 次。在園區的水牢里,陰暗潮濕,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小林在里面度過了無數個絕望的日夜,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而園區的武裝護詐更是讓受害者們插翅難逃。克倫邊防軍為了利益,向園區收取每人每月 150 美元的 “保護費”,還配備 AK - 47 巡邏隊在園區周邊巡邏。
這些武裝人員與電詐團伙狼狽為奸,讓受害者們在暴力威脅下,不得不聽從電詐團伙的指揮,從事詐騙活動。在巡邏隊的嚴密監視下,任何試圖逃跑的人都將面臨殘酷的懲罰,輕則被毒打,重則失去生命。
法律博弈:中泰緬的 “身份認定羅生門”
在打擊電詐犯罪的過程中,中泰緬三國在法律層面上的博弈,也讓執法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尤其是在人員身份認定方面,出現了如同 “羅生門” 一般的爭議。
泰國反人口販賣中心主任塔查曾稱 “多數人明知是詐騙仍偷渡”,這一言論引發了中泰輿論的對峙。
從泰國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部分人員是自愿偷渡到泰國,進而前往緬甸參與電詐活動的。但這種觀點顯然與事實不符,就像王星,他是被精心設計的騙局誘騙過去的,絕非自愿。泰國方面這種片面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國執法合作的順利進行,也讓受害者們的權益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
而在中國,司法部門展現出了鐵腕手段。在王星案中,主犯面臨 “拐賣 + 詐騙 + 非法拘禁” 數罪并罰,量刑可能突破 20 年。
中國法律明確規定,拐賣人口、實施詐騙以及非法拘禁他人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必須受到嚴厲的懲處。這體現了中國打擊電詐犯罪的堅定決心,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犯罪分子,要讓他們為自己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價。
緬甸方面的態度則顯得有些曖昧。蘇奇督曾承諾 “20 天內遣返 1 萬人”,然而卻聲稱 “受害者均自愿入境”,這種說法被外界認為是拖延戰術。
緬甸國內局勢復雜,部分地方勢力與電詐團伙存在利益關聯,這使得緬甸在打擊電詐犯罪時,難以做到完全徹底。一方面要維護國內的穩定,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國際社會的壓力,緬甸在這場法律博弈中,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
跨國執法的 “灰色地帶”
在跨國執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 “灰色地帶”,給打擊電詐犯罪帶來了重重困難。
2 月 20 日的遣返行動中,泰國警方僅對遣返人員做健康檢查,而中方民警則以 2:1 的比例押解嫌疑人。在這個過程中,有嫌疑人試圖咬破護照銷毀證據。
這一事件暴露了在跨國執法合作中,不同國家執法流程的差異。泰國警方在遣返過程中的檢查重點與中方不同,這可能導致一些潛在的問題被忽視。而嫌疑人試圖銷毀證據,也說明在執法過程中,對于嫌疑人的監管還存在漏洞,需要進一步加強防范措施。
司法協作漏洞也是一個大問題。佘智江,作為亞太新城主謀,在泰國被捕后,就因證據移交遲緩險些脫罪。在跨國取證過程中,由于涉及不同國家的法律程序、司法體系,以及語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證據的收集、整理和移交變得異常困難。
不同國家對于證據的要求和標準不同,這就需要各國之間進行大量的溝通和協調工作,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協作不暢,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妙瓦底毒瘤能否根除?
面對妙瓦底電詐園區這顆毒瘤,人們都在期待它能被徹底根除,但目前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既有樂觀的信號,也有悲觀的現實。
樂觀的是,中泰斷電斷網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一行動導致 “環亞” 園區發電機燃油耗盡,2000 人被迫撤離。斷電斷網使得電詐園區的運營陷入了困境,犯罪分子失去了進行詐騙活動的重要工具,這為打擊電詐犯罪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也表明,通過國際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是能夠對電詐園區產生重大影響的。
然而,悲觀的現實也擺在眼前。
克倫邊防軍副司令 Nai Maung So 否認參與販運,而緬甸內部權力洗牌,有可能催生新的 “蘇奇督”。緬甸國內局勢的不穩定,使得打擊電詐犯罪的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緬甸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那么電詐犯罪很可能會卷土重來,甚至會出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頭目。
當緬北 “四大家族” 覆滅,人們不禁要問,妙瓦底會成為下一個犯罪天堂,還是區域治理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中泰緬三國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完善跨國執法機制,從源頭上打擊電詐犯罪,加強對緬甸當地的治理和發展支持,那么妙瓦底有可能成為區域治理的轉折點。
但如果各國之間的合作不能持續深入,緬甸國內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妙瓦底很可能會接過緬北的 “接力棒”,成為新的犯罪天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