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的音樂只有五個音階,分別是宮、商、角、徽、羽。而如今現代音樂普遍使用的七音階則是源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
但隨著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人們震驚的發現,中國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可以制作出,七音階的樂器。而1984后河南舞陽骨笛的陸續出現,中國使用七音階樂器的歷史再一次被刷新到距今7800年~9000年前。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先民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七聲音階,但后人卻一直以為古典的中國音樂只有五個音階呢?甚至還有人認為中國音樂之后所使用的齊聲音階是由西方傳入的?
其實,關于中國古典音樂只有五聲音階,這純粹是個誤解。
在中國早期的典籍中,如《國語·周語》還有《左傳·昭公二十年》中便記載了與五聲音階同時并存的七聲音階。
《管子·地員篇》則詳細的介紹了以數學比例的方式來定音律的方法,稱為“三分損益法”。以三分損益法便可以定出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十二律呂,而這些就中國古典音律的基礎。
五聲音階就是大家熟悉的宮、商、角、徽、羽。
七聲音階則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增加清變成了七聲音階。
變:將宮音和徽音降低半音,稱變宮、變徽。
清:將角音和羽音升高半音,稱清角、清羽。
十二律呂則是古典音樂中使用的十二個絕對音高: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可見,幾百年在先前時期,中國的音樂五音七音十二律齊備。
其實,若要嚴格說起來,西方的音樂用的也是十二音,只不過與中國古典十二音的用法不太相似罷了。
那么為什么很多人會認為中國古典音樂只有五音呢?
小君估摸著,大概是因為中國人自古追求和諧淡泊與中正,因此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音樂不突出不和諧的三全音,不強調尖銳的半音,使得音樂更雅正婉轉,飄逸靈動,聽來更具行云流水的美感,因此更受偏愛吧。
在加上五聲音階的名稱來自天上的星宿,和五星規律,體現的古代思想領域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在音樂文化領域中的反映,因此屢屢見諸各種典籍中而被人熟知,久而久之就讓人誤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只有五個音了吧。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云:“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意思便是在各種各樣的音樂中,不管是七音、六音還是各種民樂中,都是以“五聲”為主。因此,五聲一直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被稱為“五正聲”。
但是,這也不代表中國的古典音樂只有這“五正聲”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