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少有的人物,一個人道主義者,他是那樣的一個軍人,認為戰爭并不是一種功業,而是結束苦難的一種手段。這在中國更屬少見。他無疑是一個寬宏大量的多情的人。”
這是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193寫下的對朱德總司令的評價。在斯諾的筆下,朱總司令展現出了一個高風亮節,胸懷天下的統帥的形象。這些品質,和朱德早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早在1911年,朱德就和蔡鍔相識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在蔡鍔的辦公室,兩人不分晝夜地交流當時西方主流國家的改革之路。這無疑對年輕的朱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之后的護國運動中,朱德更是成為蔡鍔將軍手下的猛將,一路披荊斬棘,立下赫赫戰功。
蔡鍔不幸病逝后,朱德為尋找救國出路,只身前往德國。就是在那里,他結識了年輕的周恩來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朱德在組織的安排下前往蘇聯學習。朱老總在莫斯科郊外的秘密軍事訓練班擔任學員隊長和軍事輔導教員時,當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國內怎樣打仗”的問話時,朱德思路清晰地回答:“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后來,毛主席在他的選集中,清晰地記錄了朱德最早提出游擊戰的這個史實。)
南昌起義后,朱德率領革命僅存的碩果,低潮時僅剩800人的起義隊伍上了井岡山。然而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支不足八百人的隊伍(即后來的著名的紅四軍第二十八團),就產生了我軍的三位元帥,一位大將。這在我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獨一份”。我軍兩位有著赫赫戰功的著名戰將——林彪與粟裕,都是出自朱老總統率的這八百壯士。這絕不是偶然的。
在之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朱德作為全軍的總指揮,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扛在肩頭。作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者,朱德和毛主席,實際上在很長時間,已經是一個不能分割的總體。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朱老總總是在戰爭形勢最緊張的時刻挺身而出,帶領八路軍和解放軍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名動天下的戰役,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那些認為朱德無戰功的人,試想一下,民族的命運不可能隨隨便便壓在一個無戰功的總司令身上。相反,朱老總,毫無疑問是那個年代人民軍隊最偉大的領導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