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開年,中國科技圈就被DeepSeek刷屏,來了一波開門紅。
性能比肩ChatGPT,跨國大廠谷歌、亞馬遜、英偉達都紛紛接入使用。
全球市值前五名中,只有蘋果對它視而不見。
要說蘋果對AI完全不感冒,這也不準確。
早在2010年,蘋果就買下初代人工智能Siri提前搶跑,當時的Siri比現在的DeepSeek還要先進。
但多年來蘋果一直沒在AI上有大動作,而是重點花了幾筆錢。其一是接入OpenAI的ChatGPT,以及今年初與阿里合作,接入通義千問。
可以說,蘋果幾乎錯過了長達十五年的全球AI科技浪潮。
蘋果怎么了?
在全球AI發展的藍圖上,蘋果究竟站在什么位置?
在2010年至今的15年間,它幾乎是用一種極大的勇氣,跟所有科技公司走了一條相反的路。
曾經濃墨重彩,最后默默掉隊。
這個過程,我們分三個部分好好講講。
1、領
早在2010年4月,蘋果就斥資2億美元,買下初代人工智能助手Siri。
最初,Siri只有24人,很多人覺得這錢花得不值。
而當時喬布斯已經病得很重,卻堅持收購,將布局Siri看作是“為蘋果做的最后一件重要的事”。
2011年,在iPhone 4S的發布會上,蘋果正式推出Siri語音助手,比起亞馬遜的Alexa,Siri早了3年;比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早了5年。
當時的Siri,可以根據指令在手機上打開藍牙、關閉網絡、調高亮度。
接入蘋果智能家居系統HomeKit后,還能直接控制外部設備,根據指令開燈、拉窗簾、掃地。
如果找不到ipad,只要問Siri,它會讓ipad會立刻發出聲音。
這些功能,在當時都是很驚艷的技術。
可以說,正是蘋果Siri,按下了全球AI的啟動鍵。
2、等
被蘋果收購后,Siri一直坎坷。
它正式發布的第二天,喬布斯離世。
Siri好像一出生就成了孤兒,此后一直不被重視,缺乏資源。
緊接著,兩位聯合創始人,達格·基特勞和亞當·切耶,陸續在2011年和2012年離職,并與Siri團隊早期的另一位成員克里斯·布里干,共同成立了另一家新公司Viv Labs,去開發一種比Siri更強大、更靈活的人工智能助手?。
只剩下一個“親爸爸”湯姆·格魯伯,Siri的發展非常緩慢,很多時候只能在iOS更新版本的時候,跟著升級一次。
Siri聯合創始人湯姆·格魯伯
直到2016年,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終于發布了供開發者使用的SiriKit。
而這段時間,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已經在蘋果的啟發下做起了真正的AI,把Siri遠遠甩在身后。
蘋果在等,它等的是一個AI爆發的確定性。
但當它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一切都晚了。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創始人奧特曼發布一條推文:試試ChatGPT吧。
一句平平無奇的發言,卻瞬間引爆了全球科技圈。
只用五天時間,ChatGPT就吸引了超過?100萬?用戶?,第一個月就接待了約?1.52億?訪客?。
而此時的蘋果終于發現,它已經在AI的主流視野之外,游離了十多年。
3、追
經過全球科技愛好者的驗證,AI擁有顛覆時代的能力,也能大幅提升電子設備的使用體驗。
而錯過了AI賽道十多年的風云變幻,蘋果能做的只有追趕。
但它的動作,實在是太慢了。
一方面,在ChatGPT橫空出世后,全球有能力的科技企業都奮起直追,蘋果幾乎巋然不動。
最著急的是谷歌,趕緊把已經隱退的創始人拉里佩奇請回來坐鎮,迅速追投了Open AI的對手Anthropic,自己還光速推出了一個Bard模型。
Meta動作也很快,放下元宇宙全力進攻AI,還把自家的大模型LLaMA(Llama在西班牙語中譯為羊駝)開源了。
后來這個被調侃羊駝的LLaMA,成了全球很多大模型的第一手資料。
而在中國,畫風就是超寫實的“百模大戰”:
2023年3月,百度推出文心一言;4月,阿里巴巴推出通義千問;5月,科大訊飛發布星火大模型;6月,360發布智腦大模型,騰訊公布大模型進展……
2023年6月13日,周鴻祎在發布會上講解360智腦大模型
截止到2023年9月,國內有79個10億參數以上的大模型上線。
為此美國還趕緊搞了一個限制芯片出口政策,一直不想研究AI的馬斯克,也成立了自己的AI部門x.AI。
全球的集體行動,一把將英偉達拱上了萬億美元俱樂部,“皮衣哥”黃仁勛,也成了繼喬布斯后,第二個只穿著一套衣服就能影響世界的人。
另一方面,三星、華為、小米、OPPO都陸續在手機、電腦上配置AI功能。華為手機接入盤古大模型,小米有小愛同學,OPPO有小布助手。
沒有AI的手機就像沒穿褲子,都不敢出門。
其中三星和谷歌合作的大模型,已經可以讓三星Galaxy S24系列在打電話時直接使用AI同聲傳譯了。
靠著Galaxy S24系列,三星還從蘋果手上搶了3%的市場份額。
而電腦業務上,微軟憑借AI爆改辦公軟件,能一鍵生成PPT。
到這一步,蘋果當然著急。
2024年6月,又是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 24)上,蘋果官宣與OpenAI合作,將ChatGPT全面接入蘋果設備。
今年初,蘋果與阿里敲定通義千問的合作,馬云都罕見回國。
蘋果終于是靠“鈔能力”,追上一程。
AI上遲遲不發力,可能只是刻意為之。
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在AI浪潮下,是否所有企業都必須進軍AI研發,并大肆宣傳?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現在AI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大部分企業會適度布局,悶聲做事。
比如國內的華為、小米,雖不將AI作為主營業務去宣傳,卻都已布局深遠。
蘋果其實也一樣,有自己的AI部門和業務開展。
但在實際應用層面,蘋果更樂于花錢使用別家的成熟服務,以保證用戶體驗。
蘋果上海陸家嘴CBD店,被譽為蘋果全球最美門店之一
因為蘋果除了是一家以賣手機為主的硬件公司,它還是一家服務公司。
蘋果的“服務業務”,主要圍繞iOS系統展開,目前營收已占到蘋果總收入的大約1/4。
而在2013年到2022年這十年間,蘋果服務業務的年收入,從161億美元增加到781億美元,翻了近五倍。
截至2023年5月,全球iOS的用戶數量,約占全球移動電話互聯網用戶的31.4%。?
而庫克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布的數據是,在2025年全球已有超23.5億臺活躍蘋果設備。
為了維持iOS系統的體驗,蘋果還從2010年起自主設計A系列芯片,臺積電代工,自研3nm工藝芯片已于2024年搭載iPhone 16全系列。?
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服務體驗好,所以即使蘋果在AI領域失利,仍不影響它穩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12月,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2024年末的收盤市值為3.73萬億美元。?
而在營收方面,2024財年蘋果營收為?3910億美元,約是第二名英偉達的6倍多。
既然是服務公司,蘋果當然要做好服務,并設計好收費規則。
聊到這,就不得不說一個被全球科技互聯網企業嗤之以鼻的“發明”:蘋果稅。
簡單解釋一下,蘋果稅指的不是高昂的手機價格以及蘋果會員費,而是全球各種應用軟件、游戲等,如果想在蘋果的App Store上下載,就要向蘋果繳納營收的30%作為服務費。
這筆高昂收費,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用戶出的。
換言之,蘋果憑借巨大影響力和服務能力,打通了一種APP用戶向手機廠商繳費的反向邏輯。
蘋果稅實行17年,在很多企業心中是“橫行霸道、雁過拔毛”。
但苦于蘋果用戶基數大,付費能力強,大多數企業選擇忍耐,逆來順受。
直到2017年后,蘋果升級收費策略,就連APP內的交易都要通過蘋果,這才引發矛盾升級。
在國內,抵制最狠的是微信。
2015年,微信推出公眾號內容打賞功能,讀者在看到喜歡的文章時,可以直接打賞文章作者。
兩年后,蘋果對這一功能提出質疑,認為蘋果用戶應該通過蘋果官方交易渠道進行打賞,并上繳30%的服務費。
對這一霸權行為,微信一點沒手軟,在2017年4月關閉了基于iOS系統的打賞功能,終于在半年后爭取到蘋果的退讓,不再對打賞功能收蘋果稅。
類似情況時有發生,蘋果稅的正義性愈加受到質疑。
對此,庫克作出的解釋是,蘋果團隊長期為iOS投入研發、迭代和維護,所謂蘋果稅,就是一些維護成本。
一個優質的生態,確實不能沒有后臺運維。
而這,也是蘋果真正在經營的東西:凌駕于所有其他應用之上的高品質體驗。
為了體驗,蘋果買成熟的AI模型直接使用,也就說得通了。
最近幾年,AI已經實打實的賦能到全球生產力,很多需要精心設計的工作,也可以通過算力實現升級。
這推動著整個AI生態蓬勃發展,即使一些很小的技術團隊,也能在AI的輔助下,跑通商業模式。
蘋果想靠顛覆式創新一家獨大,卻變得很難。
現在蘋果展示在大眾面前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價格下沉,就連最新版iPhone 16e的價格都已經降到4000-5000元區間;二是創新不足,終端產品已經很久沒帶來大驚喜。
為了升級品牌形象和創新能力,蘋果也曾有過大動作。
2014年,蘋果啟動“泰坦計劃”,預計每年投入10億美元,用百億美元資金造一款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汽車。
在硬件方面,車內不需安裝方向盤和剎車系統,乘客通過Siri語音助手就可以開車。
軟件方面,蘋果汽車要直接登頂L5級別自動駕駛。
這樣的車一旦量產,就可能把目前的整個汽車產業迭代掉。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2024年2月,蘋果宣布造車失敗,停止“泰坦計劃”。
十年超百億美元打水漂,2000人團隊解散。
造手機能改變世界,卻為什么造不出車?
這是一個創新步驟的問題。
喬布斯設計蘋果手機的時候,是從一個按鍵開始的,在一個很小的切口上,逐漸擴展到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
再看造車,沒有小切口,一上來就是大目標。
創新沒有入口,執行層面一團亂。
最近幾年的AI浪潮,給了蘋果很多啟示。
2023年美國的OpenAI用ChatGPT炸了一顆驚雷,今年DeepSeek免費接入,掀了科技企業靠AI吸納國際資本的桌子。
相比于微軟、谷歌,OpenAI和DeepSeek都只能算“新勢力”。但它們都不是毫無鋪墊突然殺出。
早在2008年,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就把機器學習技術應用在A股預測上,并在2015年成立了幻方量化。
這家公司憑借科技手段,成為中國私募賽道的一個龐然大物。
需求推動和對技術的熱衷,讓幻方的技術團隊不斷探索,開發出DeepSeek混合專家(MoE)模型,最終打破了美國芯片制裁對中國技術的封鎖。
蘋果可以向DeepSeek這樣的團隊借鑒的,是一種輕量化的心態。
不要總想著顛覆世界。
而是試著從微小的需求出發,看看有沒有新的可能。
有時候,自我加冕,才是限制發展的最大枷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