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香港公職工作“金飯碗”
回到家鄉成了“種柑人”
登上熱播綜藝《閃亮的青村》
本碩都就讀于華農植物保護專業的
祖籍江門的香港青年梁偉釗
畢業后攜手家鄉新會陳皮
闖出了一條國際路
《南方日報》2月20日刊發專題報道
講述了梁偉釗的回鄉創業故事
《南方日報》2月20日專題報道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梁偉釗,來自中國香港,是一名農學碩士畢業生,我想成為一名新會陳皮國際推廣人……”近期,在一檔近期由共青團廣東省委聯合騰訊打造的熱播興鄉青年創業綜藝《閃亮的青村》中,祖籍江門的香港青年梁偉釗用一份計劃書展示了他的雄心。
這名自稱“港產農民”的梁偉釗,曾是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公職人員,卻因一份“農場主”的夢想,辭去人人艷羨的“金飯碗”,回到家鄉江門捧起了“泥飯碗” ——開茶廠、種柑樹、建果園,還將鄉親們農閑時的手作產品——大紅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廠生產線,制成現今廣受市場歡迎的柑普茶飲,開辟了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的又一個新賽道。
默默耕耘12年,如今的梁偉釗已經建起了350畝新會柑種植基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主”;也組建了電商團隊,不斷跨界,實現了從種植、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運營。但他說,他的夢想只完成了50%,未來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待種下的果樹再成熟些,我就可以騰出空來思考如何用好現有資源發展鄉村文旅項目,帶旺更多鄉村產業。現在深中通道開通了,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
追光逐夢,步履不停。在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創業熱土上,正閃耀著越來越多像梁偉釗這樣的港澳青年身影。“大灣區融合發展不斷加速,我還想通過香港這個窗口,將新會陳皮推向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
梁偉釗在修剪柑樹樹苗
辭職
“我有一個當農場主的夢”
“我喜歡和植物待在一起,從小就有一個當農場主的夢。”高中時,梁偉釗就選修了生物。2005年的夏天,他如愿被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錄取。
大學期間,梁偉釗格外喜愛學院的昆蟲生態實驗室和植物病理實驗室,昆蟲和微生物的世界讓他仿佛如魚得水。2012年,梁偉釗留校攻讀碩士研究生,老師們深厚的學術積淀、嚴謹的科研態度深深感染了他。 “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在職業規劃上受到的教育和經驗,都是我一生受用的瑰寶。” 畢業十年,回憶起那段青蔥歲月,他仍會懷念和老師一起鉆研學術的美好時光,還有青春時的激情沖勁。
畢業后,梁偉釗跟隨家人到香港生活,入職漁農自然護理署,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的診斷和防治工作。 朝九晚五的平靜生活如此重復了4年后,不甘就此度過一生的梁偉釗做了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傻很沖動的決定:辭職回鄉創業。
梁偉釗在 曬制新會小青柑茶
“當時爸媽第一時間站出來反對,同學朋友也不理解,在漁農署工作有穩定的月薪,而回老家耕田種柑則‘朝不保夕’。”他說,“一邊是農場夢,一邊是爸媽望子成龍的期望,我們僵持了很久。”
最后,梁偉釗用一份“三年回本,五年增收”的計劃書打動了爸媽,“當時我和他們承諾了,如果三年后還沒有回本,就聽家里人的話,乖乖回到香港工作。”
而讓梁偉釗下定這份創業決心的背后,是他與表弟對家鄉陳皮市場的深入調查——彼時,新會柑、新會陳皮先后于2006年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于2008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相關衍生產品的市場方興未艾。而新會陳皮在香港一直以來特別受歡迎,梁偉釗每次回新會老家,都有不少同事讓他幫忙帶正宗的新會陳皮。
“那時,柑農會用新會柑制作柑普茶在家里泡飲,口感醇厚、清香撲鼻,但基本上還沒有市場化。這是一個新事物,我覺得未來一定可以衍生出一個大市場。”他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收獲曬制的新會陳皮
于是,梁偉釗賣掉當時正在深圳按揭的一套房子,湊了30萬元的啟動資金,和表弟一起開設廠房建生產線,走上艱辛創業路。“萬事開頭難,讓市場接受新鮮事物更難。創業的頭兩年真的非常艱苦,很多項開支都超出了預算,最后一結算,平均每人只有2萬元的分紅,當時內心也有點動搖,但最后還是決定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回憶起初期跑各大市場、茶商推銷柑普茶的窘境,梁偉釗苦笑。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創業的第三年,梁偉釗團隊幾近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柑普茶終于遇到了來自云南的茶商伯樂,迎來了發展風口期。訂單大量涌來,他們很快賺回了本金。次年,梁偉釗把賺到的“第一桶金”用于擴大事業版圖——建果園,種柑樹,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如愿當上了“農場主”。
“我們現在一共有6個柑園,總面積大約有350畝,平均畝產達6000—7000斤。”得益于植物保護專業的知識積淀,梁偉釗如今在大規模的柑樹種植的病蟲害管理上頗有心得,收效明顯。 目前,梁偉釗的柑樹種植基地仍與母校有著緊密的技術合作。 在植物保護專業團隊的技術指導下,他的種植基地還成為了“十四五”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十大主攻方向“揭榜掛帥”項目子課題的技術示范基地。
梁偉釗在 檢查新會柑樹病蟲害情況
如今,梁偉釗的事業已逐漸走上正軌,而他本人也擺脫了“小白”身份,先后被認定為廣東省鄉土專家、廣東省首批鄉村工匠生產應用種植技術高級工程師,還成為了新會區農業農村局的特聘農技員。
試水
不會拍視頻的“土專家”不是好柑農
“3、2、1!Action!”在一片柑田里,導演一聲令下,梁偉釗馬上進入角色,熟練地面向鏡頭介紹新會陳皮和柑普茶。從茶廠老板,到新農人,再到如今充滿網感的短視頻達人,梁偉釗不斷跨界,大膽嘗試電商直播帶貨新路徑。
弄潮兒向濤頭立。剛開始時,表弟負責拍攝,梁偉釗上鏡做主播,短視頻走的是嘻哈搞笑路線,他們希望通過在搞笑逗樂中提高目標客戶群體對新會陳皮、柑普茶的認知和了解。“新會陳皮、柑普茶在廣東的市場基本飽和,競爭也大,我們要闖出新名堂,就要搶占北方的客戶群。”梁偉釗說。
梁偉釗還記得10年前去做市場推廣的時候,很多人看到陳皮就會疑惑:這不就是橘子皮嗎?我們家里一大把。更有甚者會將青柑茶里的茶葉倒出來泡水喝,剩下來的果殼用來當煙灰缸。“柑普茶和陳皮是地域性比較強的廣東特色農產品,在2020年以前的普及范圍相對較窄。只有面向北方市場大力推廣陳皮文化,科普培養用戶習慣,才能開拓更大的市場。”
梁偉釗在 田間拍攝新會柑科普短視頻
說干就干。搭乘短視頻熱潮,梁偉釗團隊嘗試用周星馳式幽默拍攝農村生活場景劇,并把新會陳皮融入其中,反響熱烈,其中一條視頻的播放量達400多萬。但很快,他們發現搞笑視頻的高流量并沒有帶來高銷量,于是轉變方向,打造“梁師兄”陳皮專家人設,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入手,詳細科普介紹了新會陳皮柑的產品特征、種植以及生產的工藝流程,讓觀眾深入了解新會柑普茶與其他柑普茶的區別,以及新會陳皮、柑普茶、小青柑茶等不同茶飲背后的康養特點。
慢慢地,評論區開始熱鬧起來:普通橘子皮可以曬陳皮嗎?陳皮有什么功效,可以怎么吃?哪里可以買到正宗新會陳皮……看著越來越旺的人氣,梁偉釗開始試水直播帶貨。他先是自己直播了一個星期,銷售額有1萬多元。
“這生意有得做!”于是,他著手搭建起電商直播團隊,成立電商公司,招了一批年輕人,專注短視頻創作與直播帶貨板塊。如今,這個年輕電商直播團隊的帶起銷售額每年能達到400多萬元。
有了短視頻和電商直播這個得力助手,梁偉釗團隊的商業版圖越做越大,不僅打開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銷路,還借助僑鄉的優勢,收獲了一批華僑華人擁躉,開拓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際市場。
再出發
成為新會陳皮國際推廣人
在《閃亮的青村》里,梁偉釗帶去了一份“智慧綠野新會陳皮產業升級計劃”,希望獲得一筆創業資金支持,用以產品升級、品牌升級,“目前,我們的企業發展遇到了一個瓶頸——傳統產品銷路后勁不足,迫切需要升級生產線,開發更多年輕化的陳皮深加工產品,看能否通過一產二產融合的產業升級,將產值從600萬元提升到1000萬元。”
在梁偉釗的構想里,一方面探索生物活力栽培法等有機種植技術,提升新會柑種植的產量與品質,對標供港澳標準乃至歐盟、美、加等國際標準,通過港澳窗口,推動更多新會陳皮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另一方面,規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事業版圖,吸納更多大學生回鄉就業,也給鄉鎮婦女提供更多“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梁偉釗與田間工人交流
近年來,隨著訂單規模的擴大,梁偉釗和團隊已經打造了一個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的新會柑茶加工廠,每年加工生產新會柑茶及新會陳皮達30噸。這也直接帶動了周邊鄉村村民的就業和增收——每到摘果開皮時,工廠都會聘請100至150名農村婦女來工作,每人每年至少增收兩三萬元。同時,梁偉釗還免費為周邊果農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也會向有大批量收購需求的茶商推介周圍果農的新會柑。
“江門是我的家鄉,我的根就在這里。當初堅持回鄉創業,既是因為老家的創業氛圍和環境友好,也是希望能為家鄉振興發展出一份力。”回憶起年輕時的躊躇滿志,梁偉釗感慨良多,“只有家鄉的土壤越來越肥沃,我們的根才能扎得更深,枝葉才能更繁茂”。
而作為一個敢為人先返江創業的香港青年,梁偉釗也留意到家鄉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為回鄉創業就業的港澳同胞、有志青年提供了更有力的幫扶和支持。“近幾年,江門市政府陸續出臺了不少對港澳青年來江創業的優惠政策,比如租金補貼、一次性創業失敗補貼等等,這給來江門創業的港澳青年們一個很大的信心和保障。”梁偉釗表示,他還打算推薦在澳門上大學的表弟回鄉發展。
梁偉釗在 采摘運輸新會柑鮮果
再出發,梁偉釗的夢想更加具象化——打造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場。“江門是著名僑鄉,新會陳皮的背后有著千萬海外僑胞對家鄉的牽掛與思念,是一份精神寄托。我希望能成為一名新會陳皮國際推廣人,把家鄉特產推廣到全世界各地。”
接受新禾記者采訪時,談及與華農師弟師妹們的心得分享,梁偉釗亦有感而發:“ 畢業后步入社會,無論選擇就業還是創業,都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深耕,總會闖出一番成績;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果斷抓住,當面對挑戰的時候,果斷堅持;做喜歡的事情,過喜歡的生活,綻放閃亮的青春,為國家貢獻光榮的力量。”
返江創業,他有敢為人先的勇氣
默默耕耘,十二載光陰不忘初心
讓新會陳皮跨過大洋、走向世界
相信華農人梁偉釗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
還會走得更遠、更好
/十年了,這個獎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諾獎風向標”獲獎人公布,華農校友上榜!/
/十級“中國通”!這位“巴鐵”教授,比潮汕人還懂茶!/
-SCAU-
文 | 南方日報 (記者 黃燁倩 通訊員 吳中垚)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邱盈月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邱盈月
初審 | 費思迎
復審 | 陳芃辰
終審 | 鐘耿濤
左下點擊標簽閱讀更多,右下點贊、分享、推薦支持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