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在廣州長洲島正式成立。現代人一提到黃埔軍校,就自然而然聯想到國民黨,卻忽視了另一大黨——中共。殊不知,中共和上級組織共產國際也是黃埔軍校的創辦股東之一。
因此,知道了這一點,黃埔軍校可以當作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師生服膺孫中山先生的“愛國、革命”的思想,遵循“親愛精誠”校訓,在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為中國革命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軍事將領。
建國后,也有許多出身黃埔的將領擔任國家各部門的要職。在1966年,官方攝影師就拍攝到一張著名的合影。照片中總共四人,是現今級別最高的黃埔師生的一次會談。
照片右邊第一位是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徐向前元帥。開會時,他向來是正襟危坐,兩手放在桌上,聆聽講話。徐向前是山西人,受過不錯的教育。青年時期,徐向前得到了哥哥徐受謙(國民黨的軍官)推薦,南下來到了廣州。
在黃埔時,徐向前不愛說話,故而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畢業時,蔣介石見徐向前支支吾吾,說不出什么,還得出“此人平庸”的評價。不過徐向前軍事素養過硬,知識理論儲備豐富,又有大佬推薦,便當上了孫中山大元帥衛隊隊員。
“四一二”過后,徐向前來到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群眾,27歲就任紅軍師長,是紅四方面軍的一面旗幟。草地分兵時,徐向前更是說出了著名的“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站在了中央的一邊,扭轉了革命的勢頭。
右邊第二位名叫陶鑄,不知曉革命歷史的對這個名字會有些陌生。陶鑄也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不過參加較晚,是五期生。陶鑄革命時期不顯山、不露水,一直兢兢業業工作。解放戰爭時,四野在來入關之前,曾設立過臨時培訓機構“南下工作團”。
工作團在平津地區招收了萬余名知識青年,陶鑄就是主管者之一。隨后,陶鑄將這些培養的青年分配到南方各地區,成了政府的臨時骨干。五六十年代,陶鑄就留在了廣州,還指揮過“四清運動”。
六十年代,陶鑄作為南下政務方面的優秀官員,被中央召回北京。來到北京,陶鑄主管農業,提出了“以農業為重點”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要多發展一些商品生產的思想,還提出不要再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
頂峰時期,陶鑄還曾當過政治局委員,高于徐向前等人。不過也正因為這些,陶鑄在特殊時期,遭到了批判,一度失去了所有的職位。
右邊第三位是聶榮臻元帥。在黃埔,聶帥是有名的政治教官,早年有過歐洲留學的經歷。在軍事上,他可能并不是特別擅長,但是在搞建設方面,聶帥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解放后,聶帥長期在國防科技工作,領導專家研制出了許多現代化裝備。
在照片最左邊的,名氣最大,他就是林彪。林彪是黃埔四期學員,也可以說是四期中最優秀的一位。在前期革命生涯中,林彪深受信任,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尤其是在軍事上,林彪是近代化一流的軍事將領。
可以看到,坐在左邊的林彪侃侃而談。他一講話,就是所有人的焦點,其余3人的目光都注視在他身上。那時,林彪是軍事的副主席,職位高于在場的所有人。可惜的是,林彪最終的命運卻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參考資料:《大智大勇徐向前》 世紀風采、《非常歲月中的陶鑄》 鐵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