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是大學的細胞,是根據大學人才培養需要、科研發展要求、社會服務需求所構建的知識體系與范疇,學科設置調整既關乎學科自身存亡也是為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因而,近年來不僅出現交叉學科這一全新學科門類,將我國的學科門類數量擴充至14個,同時各高校每年都會針對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等做出一些調整。
就比如說,2024年湖南工商大學就成立了新能源與新材料學院,該學院的設立在學科方向、資源平臺、培養模式、師資力量等多個方面都占領了絕對高地。首先,該學院是湖工商結合國家“雙碳”戰略和湖南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而立,而站在時代風口浪尖和省內行業布局就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這一學院畢業生的人才素質和專業能力都適配社會需要,根本上提高就業競爭力。
其次,這一學院由湖工商聯合多家新能源與新材料制造企業,通過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模式攻共建而成。如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已然成為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辦法,“學校+企業”的組合讓學生可以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都有著落,同時享受學校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以及企業在先進技術、硬核平臺方面的資源,而這一學院更是湖工商實現“1+N”的資源,所以學生可以汲取更豐富的、多元的實踐資源、實驗平臺。
此外,該學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湘江實驗室主任陳曉紅教授兼任榮譽院長。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院士數量加起來不足3000人,可見其含金量之高。作為我國的“塔尖人才”,院士通常在某一領域猶如定海神針一般,具備頂尖科技創新實力和科研能力,而新能源與新材料學院由院士領頭,其辦學起點已經超越全國大多數同類學院。
更不要說,在該學院的官方簡介里明確寫道培養特色為“院士引領、名師授課”、“校企聯合”、“雙導師”培養充分彰顯了該學院的辦學優勢。
其中“校企聯合”、“雙導師”培養是指該學院依托國家電網、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湖南能源投資集團等企業,建立校外工作站,打造共享實訓平臺,為學院學生的實踐教學、實習實踐甚至就業都提供了企業資源。并且依托這些企業的資深師傅,學生可以得到校內教師+校外導師的“雙導師”培養,理論實踐兩手抓,從培養側和供給側兩個端口接收資源,為以后的就業鋪設“康莊大道”。
智慧新能源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引擎,已成為構建綠色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領域,涵蓋新能源發電、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等多個關鍵方向。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復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而湖南工商大學的辦學起點、師資力量、實踐平臺等辦學指標都實力領先,勢必能讓學生有更優質的學習體驗、學習條件和實踐環境,因此真誠建議25屆考生認真考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