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體現的是“規律”的Y軸:寬度與廣度的一面;道教體現的是“規律”的X軸:長度與曲度的一面。
坐標軸
1.問: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問:‘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語是達摩(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于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釋 ,佛根據自己對一切法如實的了解而宣示出來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樣具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2016年國慶節首次到慧園寺游玩;2021年8月12日,午時,再次到慧園寺拜訪,山門關閉,在周圍轉了轉就回去了。
慧圓寺的坐標軸:當佛法遇見道法
慧圓寺山門
2016年國慶節初訪慧圓寺,大雄寶殿的晨鐘驚落銀杏葉時,我忽然明白佛家說的"一葉一世界";2021年立秋后重返故地,望著緊閉的山門在梧桐疏影間忽隱忽現,恍惚間竟覺老子說的"大曰逝,逝曰遠"在耳畔回響。這場跨越五年的參訪,最終在禪房檐角與道觀飛甍的交織處,讓我觸摸到東方智慧最深層的共鳴。
一、坐標系上的古老對話
外面的鐵軌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法"(Dharma),如Y軸般撐開宇宙的維度。佛經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禪機,恰似坐標系中向上延展的垂直線,每個剎那都包含著三千大千世界的投影。
當我們凝視敦煌壁畫里層層疊疊的佛國世界,實質是在見證佛教對存在廣度的終極詮釋——從微觀粒子到浩瀚星云,無不是"法"的示現。
老子筆下的"道"則在X軸上蜿蜒前行,《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軌跡,恰似坐標系中無限延伸的水平線。
終南山中忽隱忽現的云氣,武當山九曲十八彎的登山道,都在訴說著道的運行法則:非直非曲,亦直亦曲,如同溪流繞過山石的智慧,在蜿蜒中抵達永恒。
二、無字天書的兩面
玉黛湖景區的人工湖
佛家說"諸法無我",道家講"至人無己",兩種智慧在破除我執的峭壁上殊途同歸。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的"降魔成道圖"中,魔王波旬的千軍萬馬化作漫天飛花;而莊子筆下庖丁解牛時"以無厚入有間"的從容,都在演繹著超越對立、消融界限的生命境界。這種對二元對立的超越,使佛道兩家在終極處共享著同一片精神星空。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恰與《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形成奇妙的和鳴。當我們在杭州飛來峰看摩崖造像與自然山石渾然一體,在青城山見道觀與古樹相映成趣,便知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原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三、山門內外的頓悟
慧圓寺山門
慧圓寺山門開合之間,藏著最精妙的東方密碼。那年深秋,看掃地僧將落葉聚作須彌山,又揚成星塵散入溪流,忽然懂得佛家"不二法門"與道家"和光同塵"本是同源之水。閉門謝客的午后,石階上斑駁的苔痕勾勒出《陰符經》的紋路,墻外修竹的搖曳暗合《壇經》的偈語,原來真正的法門從不需要刻意叩啟。
站在寺院轉角處,東側禪房的滴水聲與西廂道觀的鶴唳聲交織成韻。這讓我想起永嘉玄覺禪師證道后與道家的對話,想起張三豐在武當山熔鑄佛道的太極之道。或許真正的智慧,恰在這坐標系的原點處交匯——當Y軸的垂直覺醒遇見X軸的橫向逍遙,便繪出了完整的生命象限。
暮色中的慧圓寺,晚鐘與松濤合奏著無言的教誨。那些執著于佛道之別的人們,何不看看檐角共舞的螭吻與鴟尾?它們一個昂首向天叩問終極,一個低眉俯地體察微妙,卻在飛檐的弧線上達成完美的平衡。這或許就是東方智慧最深的隱喻:真正的道法自然,從來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選擇。
作者簡介:
陳勇臻,字“蘊觀”,號“清鑫居士”。祖籍利津,現定居淄博。
民革黨員、周易學者;中華文化促進會會員;文促會易學文化專業委員會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淄博市周易研究會會員。2019年創立“自我實現宗派-理論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