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黃包車夫,母親則幫傭補貼家用。即便生活拮據,父母仍在她 6 歲時送其進私塾讀書。然而,命運弄人,9 歲時,父親因勞累過度病倒,家庭失去經濟來源,還背負了高額債務,董竹君不得不輟學。
13 歲那年,為了償還債務,董竹君的父母無奈將她抵押到青樓,成為一名 “清倌人”,也就是只賣唱不賣身。
憑借天生麗質的容貌和楚楚動人的氣質,即便不茍言笑,她也吸引了眾多客人,很快成為青樓的 “頭牌”。老鴇見她是棵搖錢樹,多次慫恿她賣身,均被她嚴詞拒絕 。
1914 年,董竹君結識了夏之時。彼時,夏之時因革命活動常來此地,他被董竹君的美麗與才情深深吸引,而董竹君也被夏之時的抱負和氣質所打動,二人逐漸傾心。
不久后,夏之時的原配夫人因肺病離世,他向董竹君提出帶她離開青樓。
董竹君心動不已,但她深知女性在婚姻中平等的重要性,于是向夏之時提出三個條件:一是不做小老婆,要以正妻之禮相待;二是婚后送她去日本留學,讓她有機會學習知識;三是回來后一起管家,夏之時管外面的事,她管家里的事。夏之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些條件 。
在夏之時的精心安排下,董竹君成功逃離了青樓。15 歲的她與夏之時舉行了婚禮,正式結為夫妻。婚后不久,他們便東渡日本,開始了留學生活。
在日本,董竹君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努力補習日文,還接觸到了各種先進的思想和理念。
1917 年,董竹君結束了在日本的留學生活,跟隨夏之時回到了四川合江老家。然而,等待她的并非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是一個封建守舊的大家庭。夏家的長輩們對董竹君這個出身青樓的兒媳充滿了偏見和歧視,處處刁難她 。夏之時也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曾經的革命熱情,整天沉迷于花鳥魚蟲、麻將大煙,對董竹君和家庭越來越冷漠。
面對這樣的生活,董竹君感到無比壓抑和失望,但她并沒有選擇沉淪。隨后,她開始積極尋找創業的機會,希望能夠在經濟上實現獨立。
1923 年,董竹君在成都東勝街創辦了富祥女子織襪廠。她親自設計廠房,購置織襪機,還聘請了專業的師傅來培訓女工。織襪廠主要招收附近的貧苦女子,為她們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董竹君不僅關心女工們的工作,還關注她們的生活和成長,時常教導她們要努力學習,掌握一技之長,爭取在經濟上獨立,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尊重 。在她的努力下,織襪廠的生意蒸蒸日上,成為了當地的知名企業。
1926 年,董竹君又在隔街的桂花巷創辦了飛鷹黃包車公司。她借鑒了國外的管理經驗,制定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公司的車租較低,還承擔車子的修理費、車夫的制服費,車夫生病、受傷,公司也會負擔醫藥費。有時車夫付不出租車費,還可以減免或分期付清。這些措施深受車夫們的歡迎,大家都愿意拉 “飛鷹” 的車子,公司的生意十分興隆 。
然而,好景不長。1929 年,四川局勢急劇惡化,各路軍閥混戰,為了擴充勢力,紛紛設立造幣廠,導致幣值大幅貶值,物價飛漲,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董竹君的織襪廠和黃包車公司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生意一落千丈。董竹君不得不關閉這兩家公司和工廠。
回到四川后,夏之時不僅對董竹君的創業事業冷嘲熱諷,還對她和孩子們動輒打罵,甚至提出要將兒子過繼給他人,這讓董竹君忍無可忍。
1929 年,董竹君終于下定決心,帶著四個女兒離開了夏之時,回到了上海。然而,回到上海后的生活并不輕松。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既要照顧孩子,又要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
為了生計,她嘗試過各種生意,開辦過紗管廠,卻因時局動蕩和經營不善,最終以失敗告終。賠到后來,她甚至一度涉足賭場,企圖靠賭博翻本,擺脫困境,但結果卻是越陷越深。
就在董竹君陷入絕望之時,她的二叔鼓勵她重新振作起來,再次創業。在二叔的支持下,董竹君開始籌備開辦紗管廠。她四處奔走,尋找投資,學習管理經驗,為紗管廠的開辦做著充分的準備。
就在董竹君幾乎陷入絕境之時,一位名叫李嵩高的四川富商向她伸出了援手。李嵩高聽聞了董竹君的經歷,對她的堅韌和勇氣深感欽佩,決定資助她兩千元,幫助她東山再起。
1935 年 3 月 15 日,在上海法租界的華格臬路,董竹君的錦江川菜館正式開業。開業初期,困難重重。沒有營業執照,她就四處奔走,托關系、找門路,終于辦好了執照。
憑借著獨特的菜品和優質的服務,錦江川菜館很快在上海灘嶄露頭角,生意日益興隆。一時間,各界名流紛紛慕名而來,這里成為了上海灘的社交中心。
就連大名鼎鼎的卓別林到訪上海時,都特意點名要品嘗董竹君親手烹制的香酥鴨,這讓錦江川菜館的名聲更加響亮 。
隨著生意的火爆,董竹君開始考慮擴建飯店。然而,在租界獲得牌照談何容易,這需要巨大的人脈和財力。
就在她為此發愁時,上海灘的三位大亨 —— 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也成為了錦江川菜館的常客。有一次,杜月笙前來用餐,等了十分鐘都沒有排上座位,他頓時火冒三丈,要求店員把老板叫出來。
當他見到董竹君時,卻被她的氣質和談吐所折服,不僅沒有生氣,還主動提出要投資幫助她開分店 。
經過深思熟慮,董竹君最終還是決定接受杜月笙的投資 。
在杜月笙的幫助下,錦江川菜館的分店順利開業,生意蒸蒸日上,董竹君他們賺了不少錢。
1936 年初,董竹君趁著這個勢頭,又開辦了錦江茶社。她以公開招聘的方式為茶社配置女服務員,這一做法在當時的上海灘引起了轟動。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董竹君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不僅響應為戰爭捐款的號召,還在上海邁特赫斯特路的麗都花園開辦了 “暑期錦江餐廳”,將盈利所得全部捐獻給抗日前線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著抗戰。
然而,隨著戰局的惡化,上海很快淪陷。董竹君意識到,留在上海已十分危險,為了保護自己和女兒們的安全,她毅然決定帶著四個女兒流亡菲律賓。在異國他鄉,她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這些都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董竹君并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她努力適應著新的環境,艱難地維持著生活 。
在菲律賓期間,董竹君時刻關注著國內的戰局和局勢發展。
1945 年,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于結束。董竹君得知這個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帶著女兒們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回到上海后,董竹君發現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社在戰亂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生意也一落千丈。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迅速投入到了店鋪的整頓和恢復工作中。她重新裝修店面,招聘員工,改進菜品和服務,努力讓錦江重新煥發生機 。
1951 年,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為了支持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董竹君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自己辛苦經營多年的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社合并為錦江飯店,并將其無償捐獻給國家 。
當年,董竹君離開時,沒有帶走兒子夏大明,一方面是因為夏大明被過繼給了夏家大伯,她無權帶走;另一方面,夏之時把兒子看得極重,也不可能允許她帶走。這一別,便是 15 年。
夏大明在懵懂中,只知道媽媽和姐姐們突然消失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聽信了夏家人的蠱惑,開始怨恨母親,認為是母親拋棄了自己 。
夏大明接受了老式教育,雖然天資聰穎,但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境下,他的成績始終平平,父親夏之時也因沉迷于鴉片,對他的學習不管不顧。董竹君曾派人去看望夏大明,得到的回復卻是兒子覺得自己被拋棄了,不愿回到母親身邊。后來,夏大明在高二時棄筆從戎,加入了青年遠征軍,前往緬甸駐守 。
在戰爭的歲月里,夏大明經歷了生死考驗,也逐漸成長。而董竹君始終牽掛著兒子,當她得知夏大明身處戰爭前線時,心急如焚,千方百計動用自己的關系,將兒子調到了上海 。
15 年后,母子再次重逢,夏大明心中的怨恨在與母親的相處中逐漸消散,他了解到了母親當年的無奈和艱辛 。
此后,夏大明重新開始學習,在南通學院獲得了農科學歷。他受到母親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積極參與革命工作 。
后來,他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北京農機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任教,一直工作到 1983 年離休 。
晚年的夏大明,深入研究歷史,搜集證據,為父親平反,同時,他也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在母親晚年給予她物質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陪伴。
1997 年,97 歲高齡的董竹君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臨終前,她囑咐家人在葬禮上播放《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這首歌承載著她與夏之時的回憶,也代表著她對那段感情的深深眷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