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黨比作一個家庭,沒有毛主席,這個家要散,同樣,這個家也必不可缺少周恩來。
周總理永遠是在緊急情況下,出面解決問題的人,沒有他這個家真不行!
一、在黨和紅軍的緊急時刻,周總理推薦了毛澤東同志
學過歷史都知道,歷史課本白紙黑字寫著:遵義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我們也很清楚,遵義會議最關鍵的一點是重新讓毛主席掌握指揮權。
但歷史課本沒有寫清楚,毛主席確實是掌握了指揮權,但并非是最高指揮權。
遵義會議明確“軍事行動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以毛澤東為恩來同志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這個會議決定毛主席雖然參與了軍事決策,但只是恩來的幫助者。當時的毛主席僅僅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既沒有推舉毛澤東為總書記或“在黨內負總責”,也沒有讓毛澤東成為中革軍委的主要負責人。最高的軍事指揮權是周總理掌控,他才是“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但此刻是黨和紅軍存亡的關鍵時刻,正如周總理對博古所講:“你我都當不成領袖,老毛行,我們共同輔佐他,大家齊心協力把這個事情搞成。”周總理心甘情愿當副手,極力推舉毛澤東成為實際領導人,在實際軍事指揮上,“正職”周總理一切行動聽從毛主席指揮,出現了“副職”的毛澤東,常常替代“正職”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下最后決心的情形。
毛主席之所以能通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關鍵在于周總理的推薦。
二、在新四軍的緊急時刻,周總理保證黨的領導權
葉挺做新四軍的軍長,其實并不順暢。
在新四軍成立之后,葉挺雖為軍長,但不能不處處聽命于項英。一個非中共黨員而又在新四軍中毫無根基的葉挺,和項英在很多時候意見并不統一!
葉挺后來說:“居士不適于當一個大廟子的方丈。”所謂居士,即居家修行的佛教徒,乃“廟外人士”。居士去當方丈,本已不合適,何況管的是一個大廟子!這就是暗示一個非黨員不適于當新四軍軍長。
1938年10月21日,葉挺在百般無奈之中,離軍出走,向蔣介石辭職。蔣介石非常高興,他正愁葉挺站在中共那邊,不聽他的話,如今,可以名正言順地安排自己人了。
毛主席非常著急,因為一旦新四軍軍長安排了國民黨人,新四軍的領導權就不在我黨這邊了。
此刻,毛主席又想到的是周總理,電報要周恩來出面解決。周總理收到電報后,一面向蔣介石表示,中共堅決反對另任新四軍軍長,一面緊急約見葉挺。由于周總理和葉挺的關系較好,葉挺聽從了總理的勸說,回新四軍任職。
如此這般,老蔣才作罷,讓我黨保住了新四軍的領導權。
三、在非常時期的緊急時刻,周總理保住了鄧政委
非常時期,鄧政委也受到影響,被安排去了江西。其后,周總理竭力創造條件,讓鄧政委重新回到中央工作。
周總理病重,快離開人世了,仍舊想著鄧政委,想見一見鄧政委,一直問:“小平同志來了嗎?”
鄧政委還沒來的時候,周恩來對身邊的人說:“你們要支持鄧小平工作。”
鄧政委來了后,周總理也當著大家的面,握住鄧政委的手,盡可能大聲地喊:“你這一年啊,干得很好,比我強得多!”這是周總理想告訴其他人,鄧政委確實是人才難得,可以擔當重任。周總理用盡生命中最后一絲力氣,表達了對鄧小平的巨大支持,向黨作最后的推薦。
由于周總理的推薦,鄧政委才有了復出的機會。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后面的“撥亂反正”,讓非常時期重新回正軌,中國的未來又將走向哪里呢?
真的,仔細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每逢黨的危難時刻,必將是周總理出面斡旋!周恩來,真的是一個偉大而不朽的名字,他對于建國、建軍以及后續的改革大開放,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