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實驗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據說這項研究的結果之一是“減少食量的40%可以最有效地延長壽命”。筆者的一位朋友看到這個研究結果時,不禁感嘆:“少吃那么多,真的會很餓啊!”
我們到底要不要用少吃挨餓來換取長壽呢?其實,提出這類問題的朋友可能沒有仔細閱讀這篇研究論文,或者未能充分理解這項研究的意義。事實上,該項目的研究者并沒有斷言少吃一定有利于長壽。那么,這項研究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有價值的洞見呢?
減少食量帶來的應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尚未得到充分展示
在探索動物通過減少食量延長壽命的實驗中,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問題是,實驗動物所處的環境條件與人類實際生活環境存在顯著差異。
實驗動物生活在人為控制的舒適環境中,不受氣候異常、氣溫波動、意外災難或病毒侵擾的影響。即便食物供應減少,它們也能按時獲得食物,無需擔心斷食,也不必耗費精力尋找食物。然而,即便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食量最少的動物組仍然出現了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和更易感染的現象。
相比之下,人類所面臨的環境遠非如此穩定。我們隨時可能遭遇氣候異常、氣溫驟變、病毒攻擊,食物中可能含有危險的致病菌,甚至可能面臨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在這些應激情況下,那些日常攝入食物較少的個體,由于應激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下、缺乏營養儲備,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已有研究顯示,“最低限度營養”會顯著降低動物的免疫力。所謂最低限度營養,是指僅能維持生命,但能量和營養攝入明顯低于正常水平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處于半饑餓狀態勉強生存。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缺乏與細菌、病毒抗爭的能力,也難以應對各種災難和逆境。這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財務管理,有些人生活寬裕,有一定的儲蓄,不必為金錢煩惱,即使遇到麻煩也能依靠儲蓄度過難關;而另一些人則生活拮據,手中沒有積蓄,一旦遭遇災難或疾病,就可能陷入困境。
生活不易,壓力無處不在。我們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身體處于匱乏狀態,缺少足夠的能量、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作為應急儲備呢?
“少吃”需結合運動量和生活消耗來衡量
人們常說:“吃和動要平衡。”“少吃”并非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取決于食物攝入與身體消耗之間的平衡。如果身體消耗量大,即使食量看似不少,實際上也可能處于節食狀態。
以馬拉松運動員為例。他們每天訓練強度極高,要跑數十千米,能量消耗超過1000千卡。對他們而言,長期按照普通人的能量攝入進食必然導致身體嚴重損耗。那些久坐不動、工作不繁重的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則相對較少,可以相應減少食量。
實驗動物生活在無精神壓力的環境中,無需學習和工作,也不受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的影響。即使食物總量減少,它們也能通過減少活動來節省能量,無需擔憂食物供應。相比之下,人類需要面對激烈的學習、工作競爭和人際關系壓力。在壓力狀態下,我們的心率、血壓升高,肌肉緊張,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需要更努力地工作,這會增加對營養素的需求。即使在佛家和道家的辟谷、少食實踐中,也需要配合打坐念經、閉關修行等措施,以降低身心壓力,減少能量和營養消耗。
人類與大鼠、線蟲不同,我們能夠控制食量。大多數人不會每餐都吃到“十分飽”,而是吃到“舒適飽”,胃里留有余地。如果在“舒適飽”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減少食量,則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很少見到長壽老人是通過故意少吃、制造饑餓來實現長壽的。長壽老人通常胃口良好,消化正常,但不會暴飲暴食,飲食量和飲食結構相對固定。
因此,在面對這些研究結果時,我們不應急于生搬硬套,也不應簡單將其概括為“少吃必然長壽”。我們應該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吃多了,是否真的需要減少飲食量。畢竟,大多數人生活在充滿病菌侵染風險和身心壓力巨大的環境中,且不確定自己是否擁有能夠通過忍饑挨餓而長壽的基因。如果你的體重在正常范圍內,那么少吃可能不是你的主要健康措施,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肌肉量、改善體脂率、提升臟器功能可能更為關鍵。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2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