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刻落筆,我尚不清楚用“柱式幌桿”來定義老照片中的特殊建筑物是否妥當。此前,地方史料中通常只簡稱其為幌桿。所謂“幌”是舊時商業習俗中店鋪懸掛在門口,用以吸引關注、招徠顧客的標志物,通稱幌子,也叫望子。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幌子,如賣燒酒的鋪子會掛葫蘆幌,藥店掛膏藥幌,客棧掛籮圈幌等等。店鋪的幌子掛在幌桿上,也有的會掛在附著在建筑物墻體的幌架上。
吉林城的幌桿通常立于店鋪門面前一米左右的空地上(不妨礙街道上的通行),其多由碗口粗細的紅松木桿、幌架、鉤環組成,其高度一般不會超過房脊。另外,在吉林城,還有一些沒有掛幌但起到幌子作用的特殊柱體,也被俗稱為幌桿。這種幌桿形同旗桿,自下而上由夾桿石柱礎、柱身、頂飾三部分構成,其中柱身往往有繁復的飾物或彩繪。
在吉林城的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幌桿是北大街北頭路東的怡和隆商店門前的那個,史載這個幌桿:頂端為一特大的金屬石榴,石榴“橙皮紅子”,由一群姿態各異的裸身孩童雕像扛舉,寓意“榴開百子”——多子多福。雕像是吉林城最有名雕刻匠人張四維所制作。由于雕工精湛,石榴惟妙惟肖,孩童活靈活現,常引得游人觀瞧贊嘆。所謂“嘆”者何來?只因那石榴大,孩童小,觀者皆戲稱孩童負重“吃不消”。久而久之,在吉林城竟衍生出一句流行甚廣的歇后語:怡和隆的幌桿——夠孩子們嗆。
怡和隆的幌桿固然精美,但由于尚未看到圖片,故而只是“傳說”。之前只是在《吉林舊影》中,看到了永衡官銀號下屬的“永衡當”幌桿。這個幌桿金桃柱頭,下有華表云板式樣的幌架,外側有龍頭叼“當”字招牌。雖然掛幌,柱身卻遠粗于普通掛幌的幌桿,甚至比廟門前的旗桿還要粗,難怪舊時俗語中嘲諷某人“像個大幌桿兒”,說的應該是這種又高又壯的狀態,而不是普通掛幌的細桿。
去年,在好友處得到數張拍攝于晚清吉林城的街景照片,這組照片由俄國攝影師拍攝于1904年之前,可以明確斷定是吉林城舊影。在這其中就有不掛幌的柱狀幌桿身影。本文圖1位于財神廟胡同西側“橋頭”附近,之前發布文章時用過,懷疑是歸某處錢莊或者當鋪所有;圖2位置不詳,前景中兩根幌桿為金桃柱頭,沒有任何其他裝飾物,一眼望去“光溜溜的”幌桿似乎更加粗壯。
圖3和 圖4也是吉林城的晚清商業街街景,但是圖3只是一個街角,沒有幌桿出現,圖4雖是整條街道的景象,但所見幌桿都是帶有幌架和鉤環的掛幌幌桿,并沒有單純柱式幌桿出現。由于吉林城的商人溯源籍貫,多為關內山河四省,因此不免懷疑,這種粗大的柱狀幌桿可能只是某一處的商業風俗。事實上柱式幌桿在后來吉林城的商業街上似乎被淘汰,在流傳至今的民國、偽滿時期河南街、北大街、西大街的舊影中,街上的高桿幾乎全部是電線桿,碩壯的柱狀幌桿已難覓蹤影了。
在此還要對晚清時的老照片多說幾句:以今天發布的4張晚清照片為例,除圖1勉強可以猜測是財神廟胡同西口外,其他三張很難斷定是哪條街道。由于1911年火燒船廠,吉林城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壞(當代所見街道舊影多是1911年之后吉林城重建期間的街容路貌),時光匆匆,能認識清代吉林城街景的老人只能指望穿越技術了。另外,晚清吉林城又少有照片存世,且存世照片所附說明又異常簡單(如圖2、圖4,只標注“在街上”)、模糊(圖2門樓上的匾額有三個字,但是看不清),故而判斷起來十分困難。至于那些碩大的柱式幌桿屬于哪些商號,目前還有待更新證據的陸續出現,方能知曉。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辛野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