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貴州的許多地方,每當夕陽西下,或是晨光初破,大街小巷里都會時不時地飄來一陣陣“納雍無煙煤”的叫賣聲。
這樣的叫賣聲,總是會打破清晨的寧靜,淹沒黃昏的喧囂 ,把人們的想象帶向那“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馨場景。
也會把人們的渴望帶到了那飄起炊煙裊裊、滿是濃濃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的廚房。
更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到大唐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中的那種種現實而又令人辛酸的感人情節。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在白居易的詩中,有一位年邁的以賣炭為生的老翁,他常年伐木燒炭于終南山深處的山林中。
他額上刻滿了歲月的辛酸,而他斑白的頭上,蒼老的面上,乃至破舊的衣服上,皆落滿了炭火的塵灰,兩手更是被炭火熏得漆黑如墨。
如此造型,恐怕人人見了都會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又有幾人知道,他可能是撐起一個家庭全部希望的頂梁柱,更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最無奈的選擇。
學生時代,我們都未曾經歷過人世的辛酸苦楚,都未曾嘗過生活的煩恨艱難。因此讀《賣炭翁》,僅僅是為了考試。
這樣讀書,使得我們雖然能夠把《賣炭翁》背得滾瓜爛熟,常記于心,卻未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深意。
只覺得白居易的這首詩雖然僅僅只有100多字,但卻是針針見血,控訴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無情。
而詩中所描述的賣炭翁的一切悲情與苦難,都與我們正在讀書的學生毫不相干,甚至是遙不可及。
可如今踏入社會,當耳邊又再一次傳來了“納雍無煙煤”的叫賣聲時,讓人不禁又想起了學生時代所閱讀的《賣炭翁》。
特別是詩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樣的句子,更是勾起了心中一種莫名的辛酸與同情。
此時,《賣炭翁》不僅僅再是一首詩,而是引起我們不斷思考與探索的一個問題。而其中的賣炭翁,與我們生活當中的很多人竟是那樣的相似。
而我們生活中的這些“賣炭翁”,他們為何能像賣炭翁那樣情愿地去做那些又臟又累的工作?他們又為何甘愿忍受如此艱難的生活,而又不愿尋求改變呢?
事實上,如果有機會改變,誰又不想改變呢?試問,普天之下,誰又想永遠困在苦難的泥淖之中?誰又甘心永遠徘徊在溫飽線上?
放眼我們今天所在的世界,那些擁有高學歷,擁有淵博知識的高材生,就一定能夠找到高薪而又輕松的工作嗎?答案是不一定的,否則也不會有遍地都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
那么,連高學歷高水平的大學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你又怎么能認為白居易詩中那又老又不被社會認可的賣炭翁不想改變自己呢?
所以,只有在底層掙扎過的人,只有在“草根階層”奮斗和拼打過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年邁的賣炭翁的處境,而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我們的人生中,每一個人都如一粒沙,而社會就是浪簸天涯的大河,我們被它滔天的波浪反復地淘洗,直到成為它想要的對象,我們才得以生存下來。
此時的我們,早已被淘洗得傷痕累累,才意識到自己已傷得體無完膚,于是便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命運抗爭。
但是,懂得與命運的我們,又比“賣炭翁”好得了多少呢?我們都知道,賣炭翁明明知道天寒地凍,衣裳單薄,卻還希望天再冷一點,以便能把碳賣出個好價錢。
所以盡管他兩腳深陷雪中,盡管他人困牛乏、饑腸轆轆,也要到市場上去尋找買家。因為只有賣了炭,他才能解決身上的衣正單,才能解決一家人的衣食問題。
而我們生活中的“賣炭翁”,可以說到處都是。比如那滿街跑的外賣小哥,他們無論是驕陽似火,還是風霜雨雪,都得按時把快遞送達。
記得一個暴風驟雨來臨的夜晚,當時雷聲大作,閃電交加,而且已是凌晨一點,我卻還看到了窗外仍在奔忙的外賣小哥。
他們不避風雷雨電,不偷空歇息,他們只是看了一眼那些已經熄燈歇息了的人們,便又一頭扎進了雨中,繼續未完的工作,只為能得到一個好評,只為不被別人投訴下崗。
又比如我有一次遇到的一個筑路工人。在七月如火的天氣里,他頭戴一頂安全帽,身穿一件被汗水與塵灰染黑了的襯衣,外面還穿著一件有安全標志的工作服。
他和他的工友們從很遠的地方扛著建筑材料,運往建設中的橋梁上。而那高懸在兩山之間的大橋,下面還飄著朵朵白云,平常人從這橋上往下望,膽兒肯定得嚇破。
可就是在這樣的大橋上,我所遇到的這位建筑工人卻日日行走在上面,勞作在上面,因為他要養活一家人,還要為正在上大學的兒女賺取生活費。
不過,在所有的“賣炭翁”中,我最熟悉的人是我高中時的一位同學。有一次,我在大街小巷的小商販們的叫賣聲中聽到他那熟悉的聲音。
我便循著這熟悉的聲音追尋而去,穿過了好幾條街,果然發現這叫賣聲真的是我的那位高中同學發出的。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喜歡這樣的聲音,因為它能為大家帶來各種好吃的小吃,然而這樣的職業,卻是沒有人看得上,甚至是嗤之以鼻。
可如今我的這位同學,為了生存下去,為了養家糊口,卻早已顧不上太多的面子,大街小巷地沿街叫賣,走村躥寨地推銷。
總的來說,不管是日夜奔忙的外賣小哥,還是高橋上冒險筑路的路橋工人,抑或是我那沿街叫賣的高中同學,他們永遠都只能拿一份勉強能養家糊口的工資,不可能過上有多富足的生活。
而反觀蕓蕓眾生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又與“賣炭翁”有何本質上的區別?
因此,對于《賣炭翁》詩里的故事,我們何必妄加評判?因為那文字,每一筆都浸透著生活的沉重與無奈,每一句都是對人性深刻的剖析與共鳴。
而且,詩中所述之事也并非只是賣炭翁一個人的苦難史,而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份不易察覺的脆弱與堅韌。
賣炭翁的艱辛,何嘗不是我們面對生活壓力時的寫照?他的堅韌與不屈,又何嘗不是我們在逆境中堅持的寫照?
所以,我們與詩中的賣炭翁有太多的共通之處,那份對生活的執著與熱愛,那份對未來的期盼與渴望,都是現實生活中那個最真實的自我。
因此,讀《賣炭翁》,不僅是在讀一段歷史,更是在讀我們自己,讀那份共通的人性光輝。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